《能源与环境资讯》wordkok电子竞技_第1页
《能源与环境资讯》wordkok电子竞技_第2页
《能源与环境资讯》wordkok电子竞技_第3页
《能源与环境资讯》wordkok电子竞技_第4页
《能源与环境资讯》wordkok电子竞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kok电子竞技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kok电子竞技:文档简介

1、总 第011期 能源与环境 2004年5月刊本期内容 HYPERLINK l 资讯要闻 资讯要闻树立新的发展观,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准备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 2003-09-19)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选择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尤为重要(新华网 2010-3-21)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十一五”规划将增强区域指导功能(新华网 2010-3-24)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杨伟民:“十一五”规划将注重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新社 2010-3-24) HYPERLINK l 公众参政 公众参政国家“十一五”规划研究中标课题确定 56个课题入选 (新华网 2003-12-02) HYPERLINK l

2、相关资料 相关资料:国家“十一五”规划研究中标课题确定 56个课题名单 HYPERLINK l 外界评论 外界评论瞭望周刊:中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四大创新(中新网 2010-3-30) HYPERLINK l 综合kok电子竞技 综合kok电子竞技关于国家能源战略政策情景分析的数字思考 过去的20年(1980-2000)中国在能源领域取得的成就未来20年(2001-2020)中国将面临的严峻的能源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在能源领域将面临的挑战实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应作为新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方针 HYPERLINK l 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能源综合发展战

3、略与政策研究课题 HYPERLINK l 相关资料: 相关资料:中国能源网电子期刊是面向能源研究、能源经营管理、能源投融资和关注能源产业的人士定期提供发布行业动态信息梗概,综合资讯等参考资料的综合性刊物。暂定为半月刊,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目前主要提供给中国能源网会员和申请试看的人士。欢迎关心我们的业内人士和广大读者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以及您感兴趣的话题和您的评论。 欢迎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和我们联系。 “能源政策情景”设定附表1 在情景分析中设想未来中国将要采取的政策措施附表 2 情景设定的因素考虑及三个情景的主要区别附表3 未来20年不同情景新增GDP与新增能源需求的关系 HYPERLINK

4、l 相关统计 相关统计:表1 过去20年不同阶段的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表2 未来20年不同情景的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及其构成比较表3 未来20年不同情景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需求量表4 未来20年不同情景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产生量预测表5 未来20年不同情景的分部门一次能源需求表6 未来20年不同情景的发电需求及其不同电源结构的比较表7 中国未来20年的环境需求指标本期编者序去年9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全国“十一五”规划编制准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十一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至今,围绕中国十六大业已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宏伟蓝图,中国“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编制工作

5、已全面启动,从中央各部委,到地方各省市面向社会的前期研究课题招标已基本结束,各课题承接单位正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投入课题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换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一方面,这一时期可能会出现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可能会是保持较长时间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的阶段。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调整的加快,可能出现各种矛盾加剧的现象。面对这样一个时期,处理得好,可以顺利地实现现代化,使经济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和台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徘徊。我们已经具备了走向前一种

6、前途的国际环境、体制基础和政治保证。“十一五”规划正是处于这一“转型期”的首要关键时期,如何做好这一规划,并保证其实施,不仅仅涉及我们已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宏伟蓝图的实现,确切地说,也涉及今后20 年世界全球经济的发展。为此,“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不仅引起我国各界的关注,也受到世界各方面的关注。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魏畏⒄构叶及涯茉吹墓┯屠梅旁谡铰允孜谎芯亢途霾,因此,无论在编制国家、地方,还是区域规划中,“能源发展战略和研究”,则都是不能忽视和简单化的。配合“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中国能源网将以电子期刊(能源与环境)特刊的形式,整合相关动态信息、统计资料、研究kok电子竞技等,从多

7、角度,为参与和关注编制工作的各方人士提供服务。特刊暂定为月刊,每月20号,在中国能源网上发布,同时通过电子邮件向会员和相关单位及个人发送。有需求者,可将您的电子邮箱地址发给我们,以便我们直接向您发送。并欢迎有志者将你们的文章、建议、观点寄给我们,让我们共同为推动“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出谋献计、添砖加瓦。 联系我们: 中国能源网研究咨询部 程国花 电话101 邮箱(E-mail):ivycheng 地址:北京 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甲129号 金隅大厦15A11室 邮编:100031 资讯要闻树立新的发展观,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准备工作9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全

8、国“十一五”规划编制准备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十一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各地区、各部门主管规划工作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作了题为“树立新的发展观,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准备工作”的讲话。会议指出,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准备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会议指出,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准备工作,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注重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9、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会议指出,必须正确认识新时期规划的性质和作用。规划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政府既要依法行政,也要依规划行事。继续深化规划体制改革,是“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规划理念上,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体系上,要把编制和实施区域规划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在编制程序上,要建立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以及备案和评估制度。要花大力气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不要把精力都放在找响亮口号、提过高目标上,坚决纠正规划工作中作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的错误做法。会议强调,国民经济和社

10、会发展总体规划,要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改变无所不包、涉及领域过宽的状况,强化空间指导与约束功能,增加制度创新的内容。编制特定领域的专项规划,要严格界定领域,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合理确定规划期。编制区域规划是“十一五”规划工作的一个新任务,要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市县规划要成为有约束力、可操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规划。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总体要求做好“十一五”规划前期工作。要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理清发展思路;要充分发扬民主,提高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科学民主决策;要规范

11、规划编制程序,避免规划编制和编制过程的随意性;要做好衔接协调,坚持各级各类规划要与相关的规划进行衔接的原则;要突出重点,提高针对性,使规划为解决实际问题、为人民办实事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强化规划编制深度,做好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的筛选和指标论证工作。 (消息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网讯 2003年9月19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选择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尤为重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年会上说,只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就能够迎来我国新的黄金发展时期。 马凯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向

12、中等收入国家的转换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一方面,这一时期可能会出现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可能会是保持较长时间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的阶段。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调整的加快,可能出现各种矛盾加剧的现象。面对这样一个时期,处理得好,可以顺利地实现现代化,使经济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和台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徘徊。我们已经具备了走向前一种前途的国际环境、体制基础和政治保证。 马凯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从根本上看,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3、,是保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尽管我们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马凯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传统的体制机制,创造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环境,要全面推进和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宏观调控指导下,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性作用。要继续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积极推进金融、财政和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消息来源:新华网 北京2010年月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十一五”规划将增强区域指导功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24日在中国规划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上表示,将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创新,编制科

14、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使“十一五”规划成为一个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发展规划。 朱之鑫说,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中央政府将编制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并把区域规划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组织编制长江三角洲、京津冀首都经济圈、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成渝地区的区域规划。同时,还启动编制了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重要领域的专项规划。为了切实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选择了苏州、宁波、宜宾、钦州、庄河、安溪6个县市,进行县市规划体制改革试点。(消息来源:新华网 北京2010年3月24日)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杨伟民:“十一五”规划将注重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国家发改委规划司

15、司长杨伟民在中国规划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上表示,中国“十一五”规划将把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以五年为主,同时展望到二0二0年。杨伟民称,“十一五”总体规划应在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因地制宜地指明不同区域发展的方向和调控原则。对发展条件较好的重点开发区域,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发展环境,引导经济和人口向这些区域转移,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经济区的基础上,在中西部地区再形成几个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对开发密度较高、应该进行优化整合的区域,要加强对其空间开发的指导与协调,限制盲目开发,保留必要的绿色空间,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对

16、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比较脆弱的区域,要对开发建设活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调控,适度限制开发区建设,鼓励人口平稳有序转移。 他指出,编制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加强行政区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破除行政封锁,促使行政区经济走向区域经济。(消息来源:中新社 北京2010年3月24日电) HYPERLINK l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公众参政国家“十一五”规划研究中标课题确定 56个课题入选 2003年9月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发布了“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招标公告,到10月30日课题投标截止时间,共收到投标课题350份。发改委按照招标公告公示的内容安排,组织评审小组,对招标课题进行了研究评审,最终确定了56

17、个中标课题。内容涉及经济、环境、人口、教育、社保、资源等多个方面。课题的评议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理念,中标课题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且研究方法科学,适合选题要求。 (来自:新华网2003年12月02日)相关资料国家“十一五”规划研究中标课题确定 56个课题名单序号课题名称申请单位课题负责人1金融改革、国有经济控制方式与地区协调发展研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2“十一五”期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及相关政策发展规划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3“十一五”时期的中国国际收支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王潼4“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筹资问题研

18、究江西财经大学伍世安5“十一五”期间宏观经济调控的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中国人民大学许光建6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管理与中国的经济安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孙祁祥7新型工业化对我国未来510年就业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高德步8立足国民经济发展的汽车产业链专题研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如兴9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丁四保10中国“十一五”期间金融发展战略研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穆怀朋11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清华大学化工系胡山鹰1220002010年中国人口生育水平、人口总量及人口结构研究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于学军13“十一五”期间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路、重点领域和体

19、制政策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江小涓14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统筹推进东西部协调发展研究北京华夏山川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焦居仁15发展循环经济对推动我国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用的研究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张人为16“十一五”中国海洋开发战略规划研究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高之国17我国教育发展战略构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未来20年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发展目标及制度设计研究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胡瑞文18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就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吴要武19中国都市密集区发展对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牛凤瑞20信息产业发展规律及“十一五”发展思路研究中国

20、电子信息发展研究院王建章21“十一五”期间完善我国城镇失业率统计和失业预警风险系统的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纪韶22以民为本,确保国家食物安全体系研究中国市场学会农产品研究中心丁声俊23国家资源安全及利用国外资源的策略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谷树忠24中国“十一五”水资源规划与宏观配置机制研究武汉大学伍新木25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山东社会科学院秦庆武26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创新研究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欧志伟27“十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发展的研究中国老教授协会、国杰老教授科学技术咨询开发研究院吴树青28城乡统筹发展化解“

21、三农”难题的思路与对策南京农业大学李岳云29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方针与政策研究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陈甬军30“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规划与空间管治的重点与模式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中心方创琳31“十一五”计划期间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搞好财政信贷协调和综合平衡的研究中国老教授协会、国杰老教授科学技术咨询开发研究院秦池江3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思路与对策研究浙江大学黄祖辉33国家生物技术健康发展与国家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战略研究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郑涛34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发展战略研究上海交通大学于冷35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2、重庆市社会科学院林凌、廖元和36推进我国垄断行业进一步改革的政策设计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肖兴志37“十一五”规划的新发展观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张幼文38“十一五”期间人民币汇率和我国国际收支的宏观调控目标及其政策取向福州大学黄志刚39中国社会保障可持续性发展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葛蔓40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本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辽宁社会科学院李向平41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三农”问题研究中央财经大学王国华421978年以来中国产业的地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上海大学天则现代经济学研修中心范剑勇43新时期国家环境战略研究国家环保总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23、许振成44高科技变革与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及其系统战略中国科技大学综合国力运行研究中心冯江源45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政策体系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傅泽田46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十一五”规划期间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兰州大学高新才47基于城乡统筹和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李忠富48中国西部生态-经济区划及典型区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董锁成49经济转型期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发展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张学敏50树立新工业化发展观与中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山东社会科学院韩民青51“十一五”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途径与对策研究南京航空航天

24、大学刘思峰52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中国制造”的战略研究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王德禄53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规划武汉理工大学陈晓关54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石油大学董秀成55我国农村组织创新和制度安排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王韬56“十一五”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研究陕西理工学院李锐(来源:中国网 2003年-12月2日) HYPERLINK l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外界评论瞭望周刊:中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四大创新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载文称,中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相较于以前的5年计划编制工作,有不少创新之处:灵活确定规划期 从“十一五”开始,不再要求所有规划都以

25、5年为期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规划期,以5年为主,同时展望到2020年。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规划期,可根据规划对象的特点合理确定,不要求均以5年为规划期。科技、教育、能源、交通、水资源、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化等,可以规划到2020年,今后可以滚动修订。有些领域的专项规划,可以根据完成任务的需要确定规划期,可以是3年、4年等。探索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 从行政层级上,由国家规划、省级规划、市县级规划组成;从对象和功能上,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组成。 增加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 国家发改委专门就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课题研究,主要面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国际组织等招标,这还是

26、第一次,是改进和完善规划编制工作的一次探索,无论是对于集思广益、凝聚智慧,增强规划的科学性,还是对于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规划、参与规划、认知规划,进而实践规划,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促进规划工作法制化 长期以来规划工作没有立法,工作中的随意性较大,规划工作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关系缺乏明确的法律约束和界定,对不同性质规划的内容也缺乏规范的要求,影响了规划作用的发挥。为此,从2002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开始着手制定规划编制条例的工作,争取把“十一五”规划及以后的规划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来自: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3月30日) HYPERLINK l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综合kok电子竞技编者按:20

27、03年11月15日-17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举行了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能源战略和改革”国际研讨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的“中国国家能源综合战略和政策研究”课题组在会上提交了以未来20 年中国国家能源战略和政策研究为背景的1个主kok电子竞技和13个分kok电子竞技。历时3天,来自世界各地的能源问题专家、著名能源组织的高级官员、中国政府官员、能源业界代表、专家学者共100余人,围绕着课题小组所做的背景kok电子竞技,就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生产使用效率及优化能源结构等问题进行研讨。该专题kok电子竞技以及本次专题国际研讨会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对未来中国的能源战略调整及政策制定有着十分

28、重要的指导意义。时至,“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始之际,让我们认真回顾这些kok电子竞技和专家意见,不能不认为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我们将分期陆续以数字思考的形式,与有志者共同回顾和思考。本期内容来自“中国国家能源综合战略和政策研究”课题组的背景kok电子竞技国家能源战略政策情景分析,本文中若有与原kok电子竞技不符之处,均有编者负责,请以原kok电子竞技为依据。关于国家能源战略政策情景分析的数字思考过去的20年(1980-2000)中国在能源领域取得的成就实现了GDP翻两番而能源消费仅翻一番的目标2002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4.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位;1980年-2000年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而相应的能源消

29、费量年均仅增长4.6%,远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仅为0.47;按环比节能量计算,19812002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近12.6亿吨标准煤,实现了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目标;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每万元GDP的能耗从1980年的4.28吨标准煤下降到了2000年的1.45吨标煤;每吨标准煤所创造的GDP,由1980年的2335元(2000年价)提高到2000年的6880元;单位产值能耗下降64%,年均节能率达4.6%;同期全世界单位产值能耗平均下降19%,经合组织国家平均下降20%;(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主要高耗能行业(如冶金、化工、建材、石化、电力等

30、)的产品单耗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其中:吨钢综合能耗、铜冶炼综合能耗、小合成氨综合能耗、内燃机车耗油等单耗指标下降幅度达到30%以上;主要耗能产品的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蝗缁鸬绻┑缑汉牟罹嘤1980年的32.5%缩小到了目前的21%左右 ,吨钢可比能耗由70.4%缩小到目前的20%左右。取得了相当大的环境效益 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7亿吨碳左右,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900万吨以上;在广大农村和城镇推广适宜当地特点新能源项目和节能技术,每年节约和少用常规商品能源3000多万吨标准煤,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0万吨碳。 取得上述成就的基本经验:1、产业结构演进产生的结构效应 据

31、测算,1980年-2000年期间,全国每年节约或少用的能源中有70%以上来自因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带来的节能效果,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亿多吨碳。2、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制度效应 据统计,1980年我国能源效率为25.9%,1992年为29%,12年期间能源效率提高3.1个百分点;实施金融、税收、价格以及投融资改革后的1995年,我国能源效率达到34.1% ,短短三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从节能率看,1981年-1990年十年间我国年均节能率为3.6%,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能源价格的逐步理顺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八五”期间,年均节能率达到了5.6%,“九五”期间,年均节能率进一步提高到7.

32、1%。3、实施有针对性的能源政策产生的政策效应1980年,确立了“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能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方针,并且把节能工作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节能管理体制,1997年颁布了节约能源法,迄今已制定实施的能源和节能国家标准达164项。90年代以来,政府又将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新的发展目标,通过实施产业政策限制和强制淘汰高物耗、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技术和企业,建立起旨在改善环境质量的排污收费制度和酸雨“双控区”的划分及控制目标,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发展绿色能源、推广节能产品和技术的计划和示范项目。近些年,探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节能新

33、机制和新办法,逐步引入了“综合资源规划(IRP)”、“需求侧管理(DSM)”以及“能源服务公司(ESCO)”等方法与理念,并在逐步示范推广。 未来20年(2001-2020)中国将面临的严峻的能源问题 国务院发展中心就未来20年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多少能源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面临何种挑战和压力,展开了科学的多方位的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表明:未来20年,中国将面临比较严峻的能源问题,能否继承过去的成就,实现发展的目标,关键在于能否采取合理的政策。 课题按照三种不同政策背景下的能源需求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如果采取正确的能源战略和相关的政策措施,未来20年中国

34、的能源需求将有可能保持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中国一次能源的需求在25-33亿吨标准煤之间,均值为29亿吨标准煤,是2000年的2.2倍。在保持相同经济增长目标的前提下,由于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将出现能源结构和能效提高的差别。采取“强化政策”,2020年的一次能源需求仍可能有约8亿吨标准煤的巨大差异随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能源的需求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交通部门、建筑物的能源需求增长率将高于同期全社会和工业部门的增长速度。将逐渐成为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交通和建筑物用能增长在全部当年新增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从目前不到35%上升到2020年的57%-75%; 在全面建设小康

35、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在能源领域将面临的挑战资源压力: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对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造成压力。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2020年预计为1.8-2.0亿吨,然后将逐渐下降。我国煤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很低2000年可供建设新矿的尚未利用的经济精查储量仅203亿吨 ,远远满足不了近期煤矿建设的需要,必须加紧勘探。尚未利用的经济精查储量中86%分布在干旱缺水、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开发、运输和利

36、用的难度势必加大。据世界能源委员会/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的评估,全球开采成本较低的化石燃料储量将在本世纪中期到末期耗尽。需求压力: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能源消费支出大:2001年,中国终端能源用户用在能源消费的支出为1.25万元,占GDP总量的比例为13%,而美国仅为7%。能源利用效率低: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结论:根据前述情景分析的结果看,到2020年存在少用8亿吨标准煤的可能。要实现此目标,面临着重

37、化工业新阶段和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新情况,必须要在经济、能源、环境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并加以落实,方能见到成效。环境压力:中国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尤其是如何满足小康社会对环境的要求面临着巨大挑战。以大气污染情况为例,虽然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明显下降(1990年至2001年下降了52%),但中国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1980年的3.94亿吨碳增加到2001年的8.32亿吨碳;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九十年代中期酸雨区面积比八十年代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公里,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的区域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30%左右;

38、由于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并对公众健康产生较明显的损害,国内、外研究机构的成果显示,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7%;造成大气质量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并且没有对煤炭利用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的90%、氮氧化物的67%来自于燃煤;机动车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污染正在严重地加剧; “环境小康”的最低环境标准:处在生态系统能承受的降解能力之内的全国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最多能容纳1620万吨左右;氮氧化物:不能高于1880万吨; 结论:目前已经存在着环境“透支”,到2020年,即使按照污染物产生量最少的强化政策

39、情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产生量也远远超过环境容量所承受的范围,按目前的控制水平,两类污染物需削减量分别达到2436万吨、1641万吨,削减率分别为60.1%、46.6%。 能源安全的压力:尤其是石油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如果措施不当就会出大问题。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必须面对难以避免的两个情况:其一是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其二是受石油资源的约束需要大量进口石油满足国内需求。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0年的31.0%。结论: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与目前美国的水平相当(美国

40、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8%)。中国石油供应的一大半将依赖国际资源将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一定影响,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将变得十分突出 。实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应作为新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方针研究结果表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能源供应及其供应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采取正确的能源战略对于保障能源供应、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应对未来的挑战具有决定性意义。建议:实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应作为新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方针,以此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考虑:能源战略的转型从全球特别是发达国家能源发展的趋势看,能源消费已经逐步摆脱了对煤炭的依赖 ,转向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并逐步扩

41、大可再生能源的比例; 从中国未来发展的更长周期来观察,尽管在本世纪的头20年中国有可能仍然以能源消费增长翻一番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但是不改变能源长期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 )的局面将严重削弱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议:本世纪头20年的中国能源战略,应着眼于长远目标实现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尽管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但是要在发展中实现转型,利用转型促进发展。争取利用20年时间建立新的发展机制,为今后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能源转型的特征实现转型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要求能源供应要从简单满足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目标,转向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重视环境效益的双重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

42、的协调发展。这就意味着能源发展的目标应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将环境保护作为能源发展战略的内生决策要素。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式由政府计划和强管制,向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的方向转变,进一步发挥体制改革的巨大作用,保障能源供给、效率提高和结构优化。 中国的能源发展应从依据国内资源的“自我平衡”转变到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庸适咏抢粗贫ㄐ率逼谥泄哪茉凑铰。中国的能源战略建议:在未来20年中国应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依靠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实行国际化战略,力争实现GDP翻两番、能源消费翻一番的目标;优先满足人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的能源

43、需求,有效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生产利用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初步形成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为今后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目标: 到2020年,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的理想目标是:一次能源需求争取少于25亿吨标准煤,最多不超过29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比例控制在60%左右,可再生能源发展到5.25亿吨标准煤(其中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达到1亿千瓦);石油进口依存度控制在55%左右;主要污染物的削减率为46%-60%。节能优先 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如果采取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到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可以减少15%到27%相当在2000年-2020年期间,可累计节能

44、10.4亿吨标准煤,价值9320亿元;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1880万吨、二氧化碳6.56万吨;相当于单位GDP能耗将每年下降2.3%-3.7%,(但仍大大超过届时世界1.1% 的年均下降率);从当前的情况看,节能政策对现有生产能力能效改进仍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据测算,目前市场上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能潜力仍高达1.5-2亿吨标准煤。预计工业部门的节能潜力有5亿吨标准煤左右。如果近期实施燃油税和旨在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的燃油效率标准,并逐步在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等方面取得进展,那么到2020年交通部门可少消费8700万吨油,几乎可占届时国内原油产量的一半左右;目前我国现有城市房屋建筑中,仅有2.1%

45、达到了采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同纬度气候相近的国家相比,中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和空调能耗约高出2倍左右。2020年建筑物能源消费量可减少1.6亿吨标准煤。 建议:将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同作为新时期中国的基本国策 。结构多元 中国长期存在过度依赖煤炭的问题。此造成:当前已存在的环境严重污染;化石燃料长期无节制消耗对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构成潜在威胁;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中国天然气的平均利用效率比煤炭高30%,石油的利用效率比煤炭高23% ;能源结构的优质化进程对能源需求总量影响很大。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出: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每下降一个百分点,能源需求总量

46、可降低2000万吨标准煤。根据能源供应分析,结构优化方案2020年可少用1.28亿吨标准煤。建议: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依靠国内外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基本需求,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先进利用,利用20年的时间,初步形成结构多元的局面,使得优质能源的比例明显提高。环境友好在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约束对能源战略和能源供求技术产生的影响十分显著,在许多情况下,环境因素比资源因素所起的作用更具决定性。鉴于我国环境已严重破坏以及能源生产利用是造成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建议: 将环境保护作为决策能源战略的内部因素,以环境容量以及小康社会对环境的需求作为能源政策的重要决策

47、变量之一能源发展受环境的制约主要体现:环境容量的制约基于酸雨控制考虑二氧化硫的容量,全国最多能容纳二氧化硫1620万吨左右;基于空气质量要求的二氧化硫容量,全国总量控制在1200万吨左右,才能使全国大部分城市的二氧化硫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国氮氧化物的环境容量不能高于1890万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制约到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320亿吨,中国人均碳排放水平在0.91.3吨。如果美国签署京都议定书,中国将是下一个纳入限排承诺的“目标”;环境小康需求的制约环境小康是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HYPERLINK l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背景资料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国发展高层

48、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目的是为了在中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对话、交流机制与渠道。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自2000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4次年会和3次国际专题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好评。国务院主要领导人曾多次参与出席,接见会议代表并认真听取意见,对论坛的意义和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直属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开展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中国能源综合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该课题由美国能源基金会提供资助,国务院发展研究

49、中心牵头,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清华大学、清洁煤技术中心等能源研究机构、组织一起完成的,共计11个子课题,完成一个主kok电子竞技和十三分kok电子竞技,涉及到能源结构调整、国家能源安全、节能、环境保护等能源问题的各个方面。于2003年11月15日,提交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能源战略和国际研讨会分析研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等任课题负责人主持kok电子竞技。 (来源:人民网) HYPERLINK l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相关资料:“能源政策情景”设定:中国能源综合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就研究: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多少能源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面临何种挑战和压力。为了说明不

50、同政策背景下的能源需求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设定了三种情景: A情景:对能源需求及其社会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不采取特别的政策措施,可称之为基准情景。 B情景:对相关政策采取适当调整。 C情景:在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前提下,做较大的政策调整,突出经济、能源、环境等政策的影响力,可称之为强化政策情景。附表1 在情景分析中设想未来中国将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交通 建筑物 工业 能源转换部门 制定车辆的燃油税收 发展公共交通模式,大中城市内建立了智能交通系统(ITS) 制定促进清洁燃料汽车发展的措施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国外节能环保型的国际大汽车制造厂家进入中国市场 推进燃料效率标准的制定 等等 建筑物节能标准

51、的制定实施热价改革,促进节能 家用电器最低效率标准、标识的制定实施 新型建筑节能墙体的推行 诸如绿色照明等大型工程的示范推广 等等 进行自愿节能协议的示范推广 修订行业节能设计规范 建立工业产品标识和能耗等级体系 制定节能法的配套法规体系,并进行试点推广 等等 继续推行电力体制改革 国电公司全面淘汰10万千瓦以下机组 新建燃煤电站普遍安装脱硫装置 大力发展水电等低碳、无碳能源 鼓励燃料电池、太阳能光伏电池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等等 附表 2 情景设定的因素考虑及三个情景的主要区别 A情景 B情景 C情景 人口 计划生育政策稍有放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2020年全国人口达14.85亿。 继续执行

52、计划生育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 2020年全国人口达14.7亿。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全国人口14.45亿。 城市化 城镇化进展受到户籍政策、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2020年城市化率52.86%。 重点发展小城镇、兼顾不同类型城市协调发展的模式,2020年城市化率55.78%. 适合西部开发的需要,中小城市、大城市均有较快发展,2020年城市化率58.29%。 消费趋势 城市建房速度快,但能效水平提高不够迅速。 农村住房建设将增长较快。 农村居民普通家用电器的普及率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农村汽车升级换代、摩托车、汽车增加较多。 在引导老百姓选择

53、高效、环保的消费方式方面,政府的影响较弱。 住房和汽车消费有较大增长。 大城市的能源消费主要是电力和气体燃料,小城镇居民生活用能以电力、煤炭、LPG为主。 小城镇对家用电器的需求潜力较大,普通家电的销售量将增长显著。 东部地区天然气得到大量应用。 住房、汽车的购买力将增长较快。 居民生活用能趋向气体燃料和电力等优质能源。城市里天然气消费大幅度增加。 城市居民的家电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家电产品使用能效提高。 农村电力和LPG使用比例提高,可再生能源商品化有一定的发展。 对全球经济的适应程度 中国难以适应全球经济变化的影响。 全球经济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大。 全球经济的不利影响被完全消化掉。

54、工业部门 小企业的关、停、并、转难以落实,竞争力较弱。 企业规模结构转向经济型,趋于合理。 企业向大型化发展,国际竞争力增强。 交通 中小城市缺乏合理规划的公共交通模式。出行方式以私人交通为主,城市公交跟不上要求。 汽车能源效率提高较慢。 公共交通和摩托车是发展重点。 2005-2008年,大城市和一些沿海地区主要执行“欧洲2号”汽车排放标准。2010年后,中小城市执行“欧洲2号”。 2005-2010年城市公交部分出租车逐步推广LPG。 人们普遍选择环保的交通方式。大中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以公共交通为主,大中城市内建立了智能交通系统(ITS) 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显著。清洁燃料替代技术在公共交通和

55、私人汽车中普遍采用。在重点城市执行欧洲III号标准。 发电 燃煤火电厂逐步采用脱硫装置,2020年不脱硫的燃煤电厂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水电、核电、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和风力发电的发展相对比较平稳。 在新建燃煤电厂中,脱硫电厂的比例尽快增加。2020年脱硫普及。2010年后开始采用清洁煤发电技术。 水电、核电、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和风力发电的发展加快 燃煤火电厂普遍采用脱硫装置,超临界高效发电机组、IGCC等清洁能源技术的较多的应用。 水电发展顺利,核电和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得到较大发展,风力发电增长迅速。 节能政策 完善“节能法”的配套法规。 但缺少有效的政策手段来引导市场。落实节能目标受阻。

56、完善“节能法”的配套法规。 节能政策、措施得以比较顺利实施。 完善能源价格机制和激励节能的财税制度。 节能政策、措施富有成效。 环保政策 沿用现行的环境保护标准 2005年以前,实施“双控区”和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控制。 2010年前,现有“双控区”内实施SO2排放总量和浓度双达标。 沿用现行的环境保护标准 PM10、PM2.5为控制重点。 大城市以增加燃气供应来改善空气质量。 2005年以前,实施“双控区”和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控制。 2010年前,“双控区”内实施SO2排放总量和浓度双达标。 2020年前,“双控区”政策将得到有效执行,酸雨和SO2面积将得到控制。 加强大城市排放标准的实施力度 制

57、订Nox排放的更严格标准 煤炭的替代不仅发生在大城市,而且也将发生在富裕起来的中型城市 建立更严格地环境执法体系 采用更为严格的发电厂SO2排放标准,强制发电厂采用脱硫技术 能源资源 国际石油资源在未来20-30年内不会成为的限制因素。 中国石油产量增产能力有限,但进口石油可以满足石油需求增长。 用户难以承受天然气价格,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管网建设进展缓慢,LNG和管道天然气进口受到限制。 2020年国内天然气产量800亿立方米,进口400亿立方米。 国际石油资源在未来20-30年内不会成为的限制因素。 中国石油产量增产能力有限,但进口石油可以满足石油需求增长。 国内天然气开发和基础设施建

58、设比较顺利,天然气市场的发育良好。 2020年国内天然气产量1200亿立方米,进口500亿立方米。 国际石油资源在未来20-30年内不会成为的限制因素。 中国石油产量增产能力有限,但进口石油可以满足石油需求增长。 天然气价格机制得到完善,天然气需求增长迅速,天然气进口量增加。 2020年国内天然气产量1200立方米,进口800亿立方米。 能源安全 立足国内能源资源。 利用国外优质能源,建立多元化的能源进口体系。 能源进口多元化,重视能源安全问题。 能源部门改革 改革的进展滞后于其它部门,在某些方面垄断继续存在。 进行能源企业重组,垄断被打破。 改革进展较快,提高了能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能效水

59、平 由于客观条件使一些技术的发展受阻,在一些政策取向上有争议而选择了其他方案使行业的技术装备和设备运行效率水平达到届时国际平均水平的目标难以实现。 假定中国在2030年各部门、行业的技术和单位产品的能源效率、设备能效水平达到届时的国际平均水平。 假定中国在2030年以前各部门、行业的技术装备和设备运行效率水平达到届时国际先进水平。 公众节能环保意识 较好 较好 好 附表3 未来20年不同情景新增GDP与新增能源需求的关系 单位 2000-2005 2005-2010 2010-2020 C情景 新增GDP 亿元 39274 54798 174335 新增能源需求 百万吨标煤 277 285 6

60、07 新增能源需求/新增GDP 吨标煤/万元GDP 0.704 0.520 0.348 B情景 新增GDP 亿元 39274 54798 174335 新增能源需求 百万吨标煤 375 396 828 新增能源需求/新增GDP 吨标煤/万元GDP 0.954 0.723 0.475 A情景 新增GDP 亿元 39274 54798 174335 新增能源需求 百万吨标煤 374 466 1143 新增能源需求/新增GDP 吨标煤/万元GDP 0.952 0.851 0.655 HYPERLINK l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相关统计:表1 过去20年不同阶段的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

61、系年度 19801985年 19861990年 19911995年 19962000年 2002/2000 GDP增长率 10.7% 7.9% 12.0% 8.3% 7.7% 能源消费增长率 4.9% 5.2% 5.9% -0.1% 6.6%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0.46 0.66 0.49 -0.02 0.85 表2 未来20年不同情景的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及其构成比较情景品种能源需求总量(Mtce)年均增长率构成(%)20002010202020002020200020102020A情景煤炭907142520744.22%69.9%66.7%63.2%石油3245388775.10%25.0%2

62、5.2%26.7%天然气361122209.44%2.8%5.2%6.7%一次电力29631096.77%2.3%2.9%3.3%合计1297213732804.75%100.0%100.0%100.0%B情景煤炭907136517883.45%69.9%66.0%61.7%石油3245247954.58%25.0%25.3%27.5%天然气361081938.74%2.8%5.2%6.7%一次电力29701207.28%2.3%3.4%4.1%合计1297206828964.10%100%100%100%C情景煤炭907120514662.43%69.9%64.8%59.4%石油324460

63、6383.44%25.0%24.7%25.9%天然气361152199.41%2.8%6.2%8.9%一次电力29791448.26%2.3%4.3%5.8%合计1297185924663.26%100%100%100%注:电力按电热当量折算,Mtce表示百万吨标准煤。表3 未来20年不同情景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需求量情 景2000200520102020煤炭(亿吨)A情景12.716.220.029.0B情景12.716.219.125.0C情景12.715.216.920.5石油(亿吨)A情景2.32.93.86.1B情景2.32.93.75.6C情景2.32.73.24.5天然气(亿立方

64、米)A情景2723998401654B情景2724068111453C情景2724458631645表4 未来20年不同情景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产生量预测 情 景200020102020二氧化硫(万吨)A情景271940725738B情景271939004947C情景271934434056氮氧化物(万吨)A情景198834174982B情景198832734295C情景198828893521表5 未来20年不同情景的分部门一次能源需求 能源消费总量(Mtce) 年均增长率 2000 2010 2020 20002020C情景 产业部门 943 1239 1398 2.0%交通 145 24

65、6 409 5.3% 商用/民用 210 374 659 5.9% 合计 1297 1859 2466 3.3% B情景 产业部门 943 1384 1664 2.9% 交通 145 275 494 6.3% 商用/民用 210 409 738 6.5% 合计 1297 2068 2896 4.1% A情景 产业部门 943 1429 1924 3.6% 交通 145 282 535 6.8% 商用/民用 210 426 821 7.1% 合计 1297 2137 3280 4.7% 注:三大部门的终端能源需求折算成一次能源 表6 未来20年不同情景的发电需求及其不同电源结构的比较 装机容量(

66、GW) 2000 2005 2010 2020C情景 总装机容量282 398 543 865 煤电204 272 338 509 油电10 9 3 1 气电1 5 25 43 水电65 107 154 240 核电2 4 15 40 新能源0 1 7 30 B情景 总装机容量282 407 551 867 煤电204 281 361 568 油电10 10 4 3 气电1 3 26 39 水电65 108 146 211 核电2 5 10 34 新能源0 1 3 13 A情景 总装机容量282 402 559 947 煤电204 285 384 661 油电10 10 4 6 气电1 3 28 46 水电65 100 132 191 核电 2 4 9 31 新能源 0 1 3 11 表7 中国未来20年的环境需求指标指 标 单位2000年2010年2020年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SO2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万吨199516001300 烟粉尘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万吨225716001000 NOx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以NO2计) 万吨189018001600大气污染治理 工业消烟除尘率 %9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kok电子竞技: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