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安徽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典型题汇编及答案_第1页
2024年度安徽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典型题汇编及答案_第2页
2024年度安徽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典型题汇编及答案_第3页
2024年度安徽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典型题汇编及答案_第4页
2024年度安徽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典型题汇编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kok电子竞技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kok电子竞技:文档简介

2024年度安徽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典型题汇编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25题)1.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的,对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一定的有规律的反应,叫()

A.反馈B.反映C.反射D.感应

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A.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B.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C.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D.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3.当前我国教育方针中明确规定的教育目的是()。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B.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C.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D.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

A.生物起源说B.神话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5.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A.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B.关心学生生活C.关怀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D.搞好教学

6.小学阶段设置课程的特点是()

A.分科课程为主B.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C.综合课程为主D.活动和理论相结合的课程

7.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A.家庭环境和各种校外机构B.家庭环境和社会意识形态C.社区、各种校外机构和大众媒介D.家庭、学:蜕缁

8.持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论”等观点的理论派别属于()。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

9.某校组织学生收看“七一勋章”颁奖仪式,引导学生学习“七一勋章”获得者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模范行为。这种德育方法属于【】

A.自我教育法B.实际锻炼法C.榜样示范法D.品德评价法

10.注意转移比较困难的情况是()。

A.事先有注意转移的信号B.后继的活动吸引力大C.先前的活动吸引力大D.后继的活动意义重大

11.在全部教育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教育目的B.教育制度C.教育机构D.教育功能

12.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

A.《学记》B.《论语》C.《论演说家的教育》D.《理想国》

13.学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表现为学生()。

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B.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C.以获得感性认识为主D.以获得实践体验为主

1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在学校课程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设置的时段为()。

A.小学一kok电子竞技到高中阶段B.小学三kok电子竞技到初中阶段C.小学三kok电子竞技到高中阶段D.初中到高中阶段

15.试图在心理学基础之上建立教育方*,并提出了的阶段教学法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

16.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班织税课B.分组教学C.个别教学D.现场教

17.运用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

A.晓之以理B.动之以情C.选好示范的榜样D.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18.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是()

A.《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B.《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

19.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是()

A.教学指导书B.教学参考书C.教材D.教案

20.读了《红楼梦》中对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描述,头脑中浮现出她的形象。这种心理过程属于()。

A.感觉B.记忆C.想象D.思维

21.教师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运用教育教学规律B.进行科学发现C.进行科学发明D.探索未知领域

22.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

A.衣着整洁B.言行一致C.举止端庄D.谈吐文雅

2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A.心理过程B.思考过程C.学习过程D.认识过程

24.王强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公而忘私,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这些特征体现的是

A.品德B.气质C.本能D.理想

2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错误主要是否定了教育的()。

A.继承性B.社会性C.永恒性D.独立性

二、判断题(8题)2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方向性原则。

A.正确B.错误

27.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A.正确B.错误

28.只有外表特征具有明显的晕轮效应。

A.正确B.错误

29.教师只要把道德规范说透,使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就能形成相应的品德。

A.正确B.错误

30.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高中阶段应以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为主。

A.正确B.错误

3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

A.正确B.错误

32.给学生请家教就是家庭教育。

A.正确B.错误

33.望梅止渴、谈虎色变这类反射活动属于无条件反射。

A.正确B.错误

三、填空题(2题)34.____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35.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矛盾是____之间的矛盾

四、简答题(10题)36.压力事件的应对方式有哪些?

37.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38.结合教学实例论述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9.试析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

40.美育的实施途径有哪些?

41.简述如何根据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42.简述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43.如何培养健康的情绪?

44.结合实际,说明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45.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

参考答案

1.C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的、对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一定的、有规律的反映。例如,窗外传来声音,我们立即向声源转过头去;食物放进嘴里,立即引起唾液分泌等

2.C一般来说,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展开的。但有时候,学生的这四个方面会处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育者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这就是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3.D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A生物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基本观点是: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现象。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5.D教好书,即搞好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它要求教师明确教育的目的,全面完成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良好品德的任务。

6.C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有: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等。

7.C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社会教育主要通过社区,各种校外机构,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等途径和形式来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8.C

9.C本题考查常用的德育方法

10.C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先前的活动吸引注意的程度。如果对原来事物注意紧张程度高,新的活动又不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注意转移就困难和缓慢。反之,注意转移就比较容易和迅速。(2)新的事物的性质与意义。如果转移的对象是新的事物或活动变化的事物。而且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就容易转移。(3)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如果事先具有转移注意的标志或信号,并有转移的准备.注意转移就比较容易。

11.A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全部教育工作自始至终是围绕教育目的这个核心展开的

12.A本题考查教育学的确穿阶段。【应试指导】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署作,论运了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制度,教育留的,教学原则,教师的作风等

13.A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间接认识世界。

14.A

15.C

16.A暂无解析。

17.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它的关键在于创设特定的“情境”,这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精细而复杂的工作,对教师的事业心、教学艺术、教育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8.C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这次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19.C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20.C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1.A创造性指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与其他劳动所体现的创造性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从总体来讲,主要表现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方面。

22.B教师要做到身教,最基本的要求是凡是要求学生去做的,教师一定要身体力行,做到言行一致,发挥表率作用。

23.D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不仅受一般认识过程普遍规律所制约,而且还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4.A暂无解析。

25.B

26.B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27.A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观察是人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作为一种有意知觉,在开始前需要提出目的,拟定计划,并按照一定目的与计划的要求去组织自己的知觉活动。

28.B不只外表吸引力的外表特征具有明显的晕轮效应,其他品质,尤其是重要品质的认定也具有同样的效应。

29.B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来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那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品德包含的范围较广,而道德只是其中一部分,故不能以偏概全。

30.B高中阶段应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同时要设置丰富的选修课供不同的学生选修。初中阶段设置的课程才是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1.A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才能抓住根本。题干说法正确。

32.B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33.B条件反射是指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都属于条件反射活动。

34.义务教育

35.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36.(1)根据应对方式的针对性,应对方式分为对抗、淡化、自控、求助、自责、逃避、计划和自评。(2)根据应对方式的目的,应对方式分为两种:一是改变应激源或个体与应激的关系,二是改变自我而不是改变应激源。(3)根据应对方式的表现形式,有积极的认知应对、积极的行为应对和回避应对三种。

37.(1)遗传与营养;(2)早期经验;(3)教育与教学;(4)社会实践;(5)主观能动性。

38.(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

39.(1)生物遗传因素(2)家庭因素(3)学校教育因素(4)社会文化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

40.(1)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2)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3)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41.(1)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3)对学习材料进行精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42.(1)教材建设的突破。(2)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3)师生关系的突破。(4)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5)扩大了教学规模。

43.(1)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2)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3)丰富积极的情绪体验(4)学会自我接纳与自我欣赏(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6)正确面对和处理负性情绪

44.(1)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①再造想象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②再造想象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③再造想象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2)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①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②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③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45.教育主要受以下四方面规律的制约:(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人的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发展潜力;(4)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