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科kok电子竞技选修三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新科kok电子竞技选修三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新科kok电子竞技选修三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新科kok电子竞技选修三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新科kok电子竞技选修三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kok电子竞技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kok电子竞技: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新科kok电子竞技选修三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575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B.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C.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kok电子竞技《开罗宣言》D.一张布雷顿深林会议场景的照片2、丘吉尔对二战中的一个文件有过这样的评价:“美国在名义上仍属中立,却会同一个交战国发表这样的宜言宣言中包括有‘最终摧毁纳粹暴政以后’的词句,这等于一个挑战,在平时这种挑战意味着战争行动”,这个文件是A.新《中立法》B.《租借法案》C.《大西洋宪章》D.《联合国家宣言》3、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840年。

1870年。

1900年。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2%

14.8%

8.4%

A.海外殖民活动的影响B.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加快C.资产阶级革命爆发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恶果4、1956年9月2日,毛泽东同参加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谈到中国在抗战中的作用时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是一个支队,不是主力军。”毛泽东在此强调A.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抗战的作用B.抗日战争是中国全民族抗战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作用D.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5、恩格斯曾说:“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梢宰橹鹄,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这表明A.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B.法国已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C.法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D.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评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6、历史选修二一一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朝鲜战争是一场全面战争之后颇有代表性的有限战争。美国政府认为;朝鲜就其战略价值而言尚不能与欧洲相提并论,欧洲仍然是东西方对抗的主战场。美国领导人首先考虑到,如果美国将战火燃烧到中国本土,中美之间正式爆发战争,苏联很可能会依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出面干涉。英国主张承认新中国,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谈判解决朝鲜问题,反对对华强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都希望这场战争尽快结束。同时,世界典论的压力和美国人民的反战情绪也让美国政府不得不在军事行动上采取一定的限制。对于中国来说,抗美援朝实属被迫参战,早日结束战争,恢复朝鲜半岛的和平本身就是中国进行战争的基本目的,加上敌强我弱的现状和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中国在朝鲜战场上打一场有限战争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当时,统一祖国的任务尚未最后完成,台湾等一些沿海岛屿和大陆的西藏还没有解放,国内战争还没有最后结束。

材料二:中国出兵;一开始就确定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政治目标。在志愿军出国前夕,首次提出了“朝鲜战争局部化”一词。麦克阿瑟曾建议使用核武器对中国发动攻击。美国的盟友英法等国反对使用核武器,美国最终放弃了使用核武器的想法,也没有进行全面的战争动员而只是进行了部分的战争动员。中国一开始就将战争的区域限定在朝鲜境内。在1951年7月,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中国就确定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总方针,尽量争取早日结束战争。当美国无法通过军事手段的运用迅速达到其目的的时候,为了尽早结束战争,也开始谋求同中国的谈判。

一根据赵宗九;王辉《论朝鲜战争中有限战争理论的实践》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朝鲜战争成为一场“有限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朝鲜战争是一场“有限战争“的表现。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继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以后的第三次大规模战争,也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热战”。美国前国防部长切尼在1991年2月7日对众议院的讲话中指出:“指引要美国在战后成功地执行战略的基本原则不会变。正如海湾危机所表明的那样,对于国际社会来来说,在代表共同利益发挥集体力量方面,美国的领导是不可缺少的。”——摘编自《当代国际关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海湾战争的性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湾战争的爆发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73年7月,46个非洲和太平洋国家提出集团对集团的谈判原则,派出统一代表与欧洲共同体进行谈判,经过18个月的谈判,欧洲共同体被迫不断作出让步。1975年2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非洲、加勒比海沿岸和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贸易与经济协定。主要内容为:非、加、太46个国家的工业产品和绝大部分农产品可以免税和不限量进入欧洲共同体市。分薰餐宄稍惫46国出口时不要求互惠,只享受最惠国待遇。制定“稳定出口收入制度”,当46国34种初级产品因出口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时,由欧洲共同体给予补偿。欧洲共同体5年内向46国提供35亿欧洲计算单位(合46.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多哥总统称,协定的签字是“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系史上空前的事件”,欧洲共同体执委会主席认为该协定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经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强调欧洲共同体愿意同发展中国家建立以经济相互依存为基础的长期关系。1973年7月,46个非洲和太平洋国家提出集团对集团的谈判原则,派出统一代表与欧洲共同体进行谈判,经过18个月的谈判,欧洲共同体被迫不断作出让步。1975年2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非洲、加勒比海沿岸和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贸易与经济协定。主要内容为:非、加、太46个国家的工业产品和绝大部分农产品可以免税和不限量进入欧洲共同体市。分薰餐宄稍惫46国出口时不要求互惠,只享受最惠国待遇。制定“稳定出口收入制度”,当46国34种初级产品因出口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时,由欧洲共同体给予补偿。欧洲共同体5年内向46国提供35亿欧洲计算单位(合46.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多哥总统称,协定的签字是“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系史上空前的事件”,欧洲共同体执委会主席认为该协定是“20世纪下半叶国际经济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强调欧洲共同体愿意同发展中国家建立以经济相互依存为基础的长期关系。——摘编自李植梅、高明振《当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美协定签订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洛美协定的历史影响。9、【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38年,美国官员们对中日战争的看法开始转变。认为这场冲突不能再被看作中日两国间事件,开始考虑采取措施来减缓日本侵略,劝阻美国政府对日出售飞机与零件,建议对华提供贷款。1939年3月,日本占领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中国海域,威胁美国在西太平洋利益。6至7月,日本狂炸重庆,美国大使住宅几未能免。7月26日,罗斯福决定通知日本:美国将在半年后废除美日通商条约。1940年3月,日本在南京炮制汪精卫伪政权,美国决定向蒋介石政府提供贷款。7月26日,日本提出建立以日、满、华为基干的大东亚共荣圈,将南进政策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同日,美国正式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润滑油、头等废金属。9月,三国轴心同盟成立,美国再次宣布贷款给中国,禁止对日输出各种废钢铁,抽回美国在日本的投资。10月12日,罗斯福发表演讲:“美国人民、所有美洲国家的人民都反对绥靖主义。”11月30日,日本正式承认汪伪政权,罗斯福于当天宣布贷款给蒋介石政府1亿美元。12月,美国调拨100架驱逐机给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第5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8~1940年美国对日本侵华所持态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8~1940年美国对日本侵华所持态度变化的原因10、(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其实从他(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和平原则开始;就没有得到国际舆论的支持,其理想主义的实施事实上就不具备一个较牢固的政治环境。首先,他希望通过十和平原则实现其充当国际警察的威望,而事实上该原则的提出是英法两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的。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两国不得不借威尔逊的声望和“中立”的地位,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其次,威尔逊在十和平原则中第大唱“公开外交”,本来就令英法大为恼怒。再次,战后英美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美国希望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将世界纳入自己精心设计的国际联盟体制,而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希望巩固其殖民帝国。最后,威尔逊在国内犯了两个严重错误一是他发出呼吁求全国在中期国会议员选举中选出一个民主党国会来,用来表示对他的对外政策的坚决支持:二是在讨论和平条件时,把参议院和共和党撇在一边,在任命参加巴黎和会的美国代表团人选时,没有征求参议院和共和党的意见。事实上,其“理想主义”在美国国内也没有赢得真正的呼声,正因为如此,之后也成为威尔逊在山东问题上让步的导火索,因为他的政策自始至终都没有获得国会的支持,甚至面对其国内斗争还形成了一个反威尔逊的联盟。

——摘自冯辉《美国在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上有关山东问题的态度研究述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的本质及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的失败中得到的认识。11、(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之后;《凡尔赛和约》墨迹未干,美;英等战胜国就偏离和约的原则和相关条款,采取了“抑法扶德”政策,为日后希特勒上台加快扩军备战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巴黎和会上,英、法、意、美等国将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转送给日本,这纵容日本军国主义者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步伐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者挑起“九一八”事变,进而侵占中国东北三。、英、法等控制的国际联盟竟然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在东北的“特殊权利”。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美、英两国政府依然对日采取姑息、怂恿的绥靖政策。1938年9月英法在美国支持下,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妄图实现“欧洲普遍绥靖”,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1939年7月2日,英国政府发表声明,表示承认日本侵华现状,同意不妨碍日本在华行动。美国为集中应付欧洲局势,自1940年11月起与日本进行正式或非正式谈判,力图缓和美日矛盾。这种做法实质上纵容了日本的侵略行径,也未能阻止日本军国主义大规模空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随之爆发。

——摘编自钱文荣《二战教训的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指出英法美对德;日的政策及其后果,并概括指出英法美对德、日政策的特点及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法美对德、日的政策所带来的启示。12、材料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埃及西奈半岛和叙利亚戈兰高地,并修筑防御工事,还拒绝埃及和叙利亚归还土地的要求,引发阿拉伯世界的强烈不满。失败后的叙利亚阿萨德政府忍辱负重,积极扩军备战,希望收回失地,并渴望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霸主。埃及经济一直低迷不振,总统萨达特认为在进行任何国内改革之前必须先克服上次战争战败带来的耻辱。美苏两超级大国的介入也使得该地区局势更趋复杂。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战争较量后,最终阿以双方以平局收场。阿拉伯国家通过这场战争获得了一些成果,扭转了之前三次中东战争接连失败的状态,使双方在战略上恢复了平衡。战后埃及率先开启了与以色列的和谈,签署和平协议,成功收回西奈半岛。而叙利亚并没有收回戈兰高地,叙以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战时,阿拉伯国家为了报复美国支援以色列,纷纷拿起石油武器,宣布对美国等西方家实行石油禁运,引发西方1973年石油危机。--陈光文《中东乱局之谜》(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中东战争战争的影响。评卷人得分三、论述题(共2题,共4分)13、阅读如下图示。

史料展示了经济全球化历程的两种发展状况,结合所学,任选一种发展状况进行论证。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条约或会议。

。时间。

会议或条约。

简介。

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结束了欧洲三十年战争;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919年。

《凡尔赛和约》

共15部分;包括440个条款和一项议定书,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条约围绕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协调了列强在欧洲;近东和非洲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

1945年4月。

《联合国宪章》

共分19章111条。宪章规定;联合国及其成员国应遵循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国际关系中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以及联合国不得干涉各国内政等原则。

1968年7月。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截至2002年4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共有187个。

2019年5月。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商文明发展;合作大计,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材料列举了人类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会议和条约,其中蕴含着全球治理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评卷人得分四、简答题(共2题,共12分)1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展,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

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

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说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先后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的理由。

(2)说明中国法官抗争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我想;如果您真的关心世界人民的幸福的话,那么您就会正确地理解我的意思:人人都需要和平,无论是还没有丧失理智的资本家,还是不仅能够珍惜自己个人的生命而且更能珍惜人民生命的共产党人,都是如此,我们共产党人从问世之日起,一般来说是反对国家间的任何战争和捍卫和平事业的,我们始终把战争视为灾难,而不是把它当成儿戏,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更不是把它当做目的本身。我们的目的是明确的,而达到目的的手段就是劳动。战争是我们的敌人,对各国人民来说是灾难。

如果您真的关心和平和本国人民的幸福;那么这也只能算是您作为总统应尽的义务,而我作为部长会议生席也应对自己的人民表示关怀。此外,维护全球和平应是我们其同美心的事业,如果在现代条件下爆发战争,那么这就不仅仅是美苏之间的战争,因为美;苏之间其实并不互相谋求什么,但战争将是全球性的,残酷的、毁灭性的。

——1962年10月26日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摘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致信肯尼迪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对现代条件下的战争所持的态度及其积极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A【分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的理解。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得知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A项正确;BCD三项均排除。故选A。2、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宣言中包括有‘最终摧毁纳粹暴政以后’的词句,这等于一个挑战,在平时这种挑战意味着战争行动”结合所学可知,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举行大西洋会议并签署《大西洋宪章》,故C项正确。A项,1939年11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新的《中立法》,废除了武器禁运条款,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租借法案是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两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蒙受重大损失,被迫对日宣战,美国、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向德、意、日宣战,正式加入反法西斯战争,签订《联合国家宣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3、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中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可以发现从1840年到1900年,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下降,依据教材内容以及所学知识,到1840年前后英国已经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970年开始英国开始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到1900年前后已经基本完成,因此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带动城市化进程加快,故选B;ACD三项的内容都无法导致英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幅度的下降,故排除ACD三项。4、C【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根据题意内容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个支队,突出了主力军的重要作用,而这个主力军指的就是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大国。A;B、D项在题意中无从体现,故排除。故选C。

【点睛】

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5、A【分析】【详解】

根据“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豢梢宰橹鹄,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可知材料中恩格斯强调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对法国工人运动的积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描述法国工人可以组织一个政党,而非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B项错误;C项无法从材料中判断,排除;材料反映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对法国工人运动的积极影响,并非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排除D项。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梢宰橹鹄,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巴黎公社革命的背景分析解答。二、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6、略

【分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是从中美两国对战争的考虑和认识来描述朝鲜战争是一场“有限战争”的原因。美国:依据“美国政府认为,欧洲仍然是东西方对抗的主战场”可概括出“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心在欧洲”;依据“美国领导人首先考虑到,如果美国将战火燃烧到中国本土,中美之间正式爆发战争,苏联很可能会依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出面干涉。”可概括出“担心苏联直接参战”;依据“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都希望这场战争尽快结束”可概括出“盟国希望尽早结束战争”;依据“世界典论的压力和美国人民的反战情绪也让美国政府不得不在军事行动上采取一定的限制”可概括出“世界舆论和国内反战情绪”。中国:依据“对于中国来说,抗美援朝实属被迫参战,早日结束战争”可概括出“被迫参战”;依据“加上敌强我弱的现状和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可概括出“敌强我弱”;依据“统一祖国的任务尚未最后完成,台湾等一些沿海岛屿和大陆的西藏还没有解放,国内战争还没有最后结束”可概括出“国内困难重重”。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从战争目标;战争时间;战争手段;战争区域这几个方面来说明这场是一场“有限战争”。依据“中国出兵,一开始就确定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政治目标”可知,中国在参战之始时就明确了战争目标;依据“,中国就确定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总方针,尽量争取早日结束战争”可知中国当时考虑要尽量争取早日结束战争,在战争的时间上做了充分的考虑;依据“中国一开始就将战争的区域限定在朝鲜境内”可知中国当时对战争的区域进行了限定;依据“美国最终放弃了使用核武器的想法和当美国无法通过军事手段的运用迅速达到其目的的时候,为了尽早结束战争,也开始谋求同中国的谈判”可知,当时后来美国开始考虑用和平谈判的手段来结束战争。【解析】(1)美国:全球战略中心在欧洲;担心苏联直接参战;盟国希望尽早结束战争:世界舆论和国内反战情绪。

中国:被迫参战;敌强我弱:国内困难重重。

(2)战争目标;战争时间;战争手段;战争区域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性质:根据“美国的领导是不可缺少的”得出美国企图独霸世界的非正义战争;根据所学可知;海湾战争是二战后的局部战争,也使惩罚地区霸权主义的正义战争。

(2)说明:根据“1991年”;结合所学,可从海湾战争是两极格局结束的背景下,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加剧等分析回答。

【点睛】【解析】(1)性质:二战后的局部战争;惩罚地区霸权主义的正义战争;美国企图独霸世界的非正义战争。

(2)说明:在两极格局结束的背景下,原来被东西方矛盾掩盖的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加剧。8、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1973年7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第三世界的兴起;经济危机、冷战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根据材料“非、加、太46个国家的工业产品和绝大部分农产品可以免税和不限量进入欧洲共同体市。分薰餐宄稍惫46国出口时不要求互惠”“制定‘稳定出口收入制度’由欧洲共同体给予补偿经济援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出答案。【解析】(1)第三世界的崛起;欧洲爆发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苏美对亚;非、拉美地区的扩张和对欧洲霸权的争夺日益加剧;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2)单方面的贸易优惠,有利于改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地位;稳定出口收入的补贴措施和经济援助,有利于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单一结构;是两欧国家顺应国际政治经济变化,逐步向第三世界靠拢,加强彼此关系的举措,有利于提高其国际政治和经济地位。但洛美协定没有从根本上铲除欧洲经济共同体同非洲、加勒比海沿岸和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等关系。9、略

【分析】【详解】

(1)变化:根据材料“开始考虑采取措施来减缓日本侵略...建议对华提供贷款”“废除美日通商条约”可以对比判断出美国对于日本侵华的态度转化。

(2)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美国自身利益角度、美国国家政策角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局态势、美国经济发展角度、统治者态度等进行分析。【解析】(1)变化:从推行绥靖政策;拒不援蒋抗日;转为采取行动应对,最终放弃绥靖政策、支援中国抗日。

(2)原因:中国抗日战争形势严峻,丧失大片领土;日本侵略势力膨胀,华盛顿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德意日轴心同盟成立,国际法西斯力量大增;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影响,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增强,设法捍卫自身利益;美国官员的推动,罗斯福总统的态度转变。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第(1)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通过十和平原则实现其充当国际警察的威望”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质是美国企图领导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第二问,材料“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两国不得不借威尔逊的声望和“中立”的地位,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可得出为抵消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的影响,英法不得已接受原则的提出;“‘公开外交’,本来就令英法大为恼怒”可知“公开外交”恼怒英法;“战后英美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得出英美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因为他的政策自始至终都没有获得国会的支持”可得出威尔逊的个人错误使得政策没有获得国内的支持,特别是国会的支持等方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2)小问,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影响一个国家外交的因素角度分析回答。【解析】(1)本质:美国企图领导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原因:①为抵消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的影响;英法不得已接受原则的提出。②“公开外交”恼怒英法。③英美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④威尔逊的个人错误使得政策没有获得国内的支持,特别是国会的支持。⑤美国的政治军事实力不足以与英法抗衡。(每点,写到给。其它其如孤立主义的外交传统的影响;美国公众舆论的影响、共和派的挑战等合理答案亦可得分。)

(2)认识: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社会制度和传统政策是影响外交的重要因素。②外交政策的制定要立足国情,顺应世界形势。③一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仍以欧洲为中心。11、略

【分析】(1)由材料“采取了“抑法扶德”政策”可答出政策。特点由“为日后希特勒上台加快扩军备战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巴黎和会上;英;法、意、美等国将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转送给日本,这纵容日本军国主义者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步伐”,可答为:纵容侵略。:τ刹牧稀罢庵肿龇ㄊ抵噬献萑萘巳毡镜那致孕芯,也未能阻止日本军国主义大规模空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随之爆发。”可答为:使德、日侵略野心膨胀,加快了二战的爆发;使广大被侵略地区陷入深重的灾难;使自身未能避免法西斯侵略的灾难。

(2)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言,要正确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是防止再次战争的必然要求。就二战过程而言,要团结各种力量共同制止侵略,才能有救防止战争。就绥靖政策而言,任何纵容侵略的行为都会给自身和世界带来深重的灾难。【解析】(1)政策:“抑法扶德”。特点:纵容侵略。::使德;日侵略野心膨胀;加快了二战的爆发;使广大被侵略地区陷入深重的灾难;使自身未能避免法西斯侵略的灾难。

(2)启示:正确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是防止再次战争的必然要求;团结各种力量共同制止侵略,才能有救防止战争;任何纵容侵略的行为都会给自身和世界带来深重的灾难。12、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埃及西奈半岛和叙利亚戈兰高地,并修筑防御工事,还拒绝埃及和叙利亚归还土地的要求,引发阿拉伯世界的强烈不满”,可得出,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是:埃叙两国对第三次中东战争失败的不满;根据材料“失败后的叙利亚阿萨德政府忍辱负重,积极扩军备战,希望收回失地,并渴望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霸主”,可得出,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是:叙利亚称霸中东的野心;根据材料“埃及经济一直低迷不振,总统萨达特认为在进行任何国内改革之前必须先克服上次战争战败带来的耻辱”,可得出,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是:埃及国内的经济低迷,希望借战争转移国内视线,洗刷耻辱;根据材料“美苏两超级大国的介入也使得该地区局势更趋复杂”,可得出,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是:美苏的争夺;结合所学可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还有:阿以矛盾由来已久,难以调和;以色列对埃叙两国的突然进攻预判不足,缺乏充分准备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阿以实现战略平衡、埃以关系走向正常化、以色列与叙利亚等国家的矛盾更加尖锐、石油危机引发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美苏对中东地区的争夺更加激烈等方面分析第四次中东战争战争的影响。【解析】(1)背景:阿以矛盾由来已久;难以调和;埃叙两国对第三次中东战争失败的不满;以色列对埃叙两国的突然进攻预判不足,缺乏充分准备;叙利亚称霸中东的野心;埃及国内的经济低迷,希望借战争转移国内视线,洗刷耻辱;美苏的争夺。

(2)影响:阿拉伯国家扭转了前几次中东战争的不利局势,与以色列实现了战略平衡;促使埃以关系走向正常化;以色列与叙利亚等国家的矛盾更加尖锐,为后来的地区冲突埋下祸根;石油危机出现,引发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美苏对中东地区的争夺更加激烈。三、论述题(共2题,共4分)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中“经济全球化历程的三次浪潮和挫折”体现出经济全球化的两种发展状况分别是经济全球化的三次高潮和经济全球化的三次挫折。首先,提出观点是经济全球化的三次高潮。然后论证,根据材料中“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6世纪”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是推动第一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中“第二波浪潮发生在1815—1913年期间”,而这一时间段刚好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因而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成为全球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全球化出现第二次高潮。材料中提到“第三波浪潮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初期”,而这一时间段则正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因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第三波全球化浪潮。最后得出结论: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冷战”对峙等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之出现波动。【解析】观点: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三次挫折。

论证:17—18世纪;殖民战争频繁,从三次英荷战争到英法战争,国际贸易受挫,全球化一度陷入停顿。1914—1945年,爆发两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陷入低潮。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对峙,全球化受阻。

结论:近代以来,世界战争、经济危机和冷战对峙使全球化不断受挫。14、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主旨可以得出论点构建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政治秩序是有效治理地区性、全球性问题的关键。论证过程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构建了相对平等、合理的国际政治体系,结束了欧洲三十年战争;1919年《凡尔赛和约》实质上帝国主义重新瓜分德国的殖民地,更改了国际关系格局。这一体系直接损害中国主权,而且列强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尖锐矛盾尖锐,因此不是一个平等、合理有序的政治体系,最终必将打破暂时的均势,破坏世界和平;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商文明发展、合作大计,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力图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政治体系,关注全人类命运。总结部分,总而言之,随着各个国家联系日益密切,唯有构建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政治秩序,关注全人类命运才能解决全球性问题。【解析】言之有理即可。四、简答题(共2题,共12分)15、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关于法官座次安排的争论。第(1)问,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和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日本的民主化改革等方面概括背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提出的法官座次安排共有三个,分别是: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最高统帅同意的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第(2)问,结合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中国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中国法官座次的象征意义等方面作答。【解析】(1)背景: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理由:最重要国际组织的既成事实;国际惯例;法庭所在国最高军事当局首领同意。

(2)原因: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

评价: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16、略

【分析】(1)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美苏冷战对峙;苏联在古巴建导弹基地;美国肯尼迪发出战争威胁;世界处在核战争边缘;美苏实力对比,美居优势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如果您真的关心和平和本国人民的幸福;那么这也只能算是您作为总统应尽的义务,而我作为部长会议主席也应对自已的人民表示关怀”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使古巴导弹危机得以平息,世界恢复和平;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为以后解决战争危机提供借鉴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特点实质性非选择题解题技巧。

1.要注意对本质概念的把握: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方法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

2.概括历史事件的本质的一般方法是先确立所要表述的历史事件的主体;再确立其本质属性,再加上其本质或目的,最后指出事件属性。

3.注意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并结合材料中主旨老概括特点或者本质。【解析】(1)背景:美苏冷战对峙;苏联在古巴建导弹基地;美国发出战争威胁,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世界处在核战争边缘;美苏实力对比,美居优势。

(2)态度:尽量克制以避免战争爆发。

影响:使古巴导弹危机得以平息;体现了苏联对于美苏战争的理性与克制的态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为以后解决战争危机提供借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