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成语寓言类文言文(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成语寓言类文言文(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成语寓言类文言文(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成语寓言类文言文(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成语寓言类文言文(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kok电子竞技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kok电子竞技: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成语寓言类文言文

【笔记区】

一、寓言

(一)含义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

或劝诫的性质。

(二)寓言的特点

1.鲜明的教育性

2金虽烈的讽刺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

4.语言精炼,极富表现力

5.一般篇幅短。峁菇舸

6.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二、成语

(一)含义

成语: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

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它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成语

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积极的寓意。

(二)特点

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

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第I页共23页

三、文言文技法点拨

(-)弄懂寓言成语故事的内容。

1、抓住重点词句,以读促悟

2、抓住课文留白,深入感悟

(二)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重点在教会孩子把握解题的切入点,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寓意。)

1、从分析人物语言中揭示寓意;

《南辕北辙》这篇寓言故事中的对话,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分析坐车人不听朋友的劝告便可

以得出做任何事情如果自以为是,不听劝告,坚持错误,那么必然遭到失败的道理。

2、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

《纪昌学箭》这篇寓言则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告诉人们:要学好本领,必须苦练基本

功,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精通。

3、从分析关键性的句子中揭示寓意;

《叶公好龙》这篇文章中通过对叶公的衣服、帽子、墙柱等地方都有龙的描写,及其后来

真龙来后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得出叶公不是真的好龙也,由此可见做人处事要表里一致,

不能虚伪的道埋。

4、从分析事物特点或发展规律中揭示寓意;

在教学《拔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时通过对禾苗的生长规律地揭示,以及这位农夫违反植

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的驳斥,从而让学生懂得事物发展都有客观规律,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5、从分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辨证关系中揭示寓意;

在教学《守株待兔》这类寓言故事时要让学生懂得野兔撞树这一现象的偶然性,如果没有

认清这只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把它看成一种期望值很高的必然现象,那么只会自食其果。

(三)知识演练

第一、【读懂文章,把握寓意】

第2页共23页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

直①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⑦,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日:"吾固疑

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④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

而谬以疑子,吾之罪也,清为以如初。”

【注】①直:价值。②过:探访。③踵:至I」,走到。

教学思路:

一、弄懂寓言成语故事的内容。

两看:看标题、看注释

一思:结合积累的故事

一感出:学会分析寓意

二、具体解法【四步走】

初读:扫清障碍

【分析】在初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标题,因为一开始学习的文言文,大部分是寓言,他的

标题大部分是“事情"或者是"人+事情”

例如:《疑人窃履》明显的就是"人+事情"。假如标题中有不理解的字词,第一,看有

没有注释。第二,整体阅读。抓文中的句子,试图推测。这个没有注释,文中有一句"见

其履在楚人之足"。看见在别人脚上的物品,我们结合实际,推测出是"鞋子"。

所以说,在阅读文言文时,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有根

据语境推测文意的功夫,可以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也可以根据下文的语脉、文

意来逆推。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

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

解读:理解内容

1.结合故事和注释,自己梳理

第3页共23页

2.在解读的过程中,先看标题,再看注释,最后结合题目,这样会降低解题的难度。

精读:把握中心

寓言成语类的,一般情况下,要么是告诉我们哲理,要么是要我们学习人物的形象。我们

一定要结合上面讲解的分析寓意的技巧去把关。例如:《疑人窃履》

1、从分析人物语言中揭示寓意;

《疑人窃履》这篇寓言故事中的对话,【(1)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

与之绝。(2)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谬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教

学时通过让学生分析便可得知:知错就改

2、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

《疑人窃履》这篇寓言则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开始怀疑--得知情况--知错就改。明

确,做事情不能盲目,要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

品读:完成背诵【疏通文意,把握寓意】

1、背诵积累的字词

2、背诵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逐字逐句准确的翻译原文。

(四)回顾小结

1、明确步骤:【四步走】

初读:扫清障碍

解读:理解内容

精读:把握中心

品读:完成背诵

2、把握难点【理解寓意】

【例题一】

第4页共23页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

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

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主人怪问衡()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0

1.(1)对……感到奇怪(2)得至I」

2.(1)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2)匡衡就到

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D

4.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勤学苦读

【例题二】

老马识途

第5页共23页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日:"老马之智可用也。"乃

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日:"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

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

人之智,不亦过乎?

1、解释加点的词(4.5分)

①春往而冬反()②迷惑失道()③遂得水()

2、翻译(8分)

①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阻。

3、文中故事是成语的来历,现比喻:(3分)

1.通“返”,返回;归途;找到

2.(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

北面。

3.老马识途比喻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文章翻译

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

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J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

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

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

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

蚁学习现在的人现在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第6页共23页

趣味延伸

1.整个故事的道理还可以延伸为:

①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

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②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③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2.老马为什么可以识途?Duang-Duang-Duang,真相就是:

马的脸很长,鼻腔也很大,嗅觉神经细胞也多,这样就构成了比其他动物更发达的"嗅觉雷

达"。这个嗅觉雷达不仅能鉴别饲料,水质好坏,还能辨别方向,自己寻找道路。马的耳翼

很大,耳部肌肉发达,转动相当灵活,位置又高,听觉非常发达。马通过灵敏的听觉和嗅觉

等感觉器官,对气味,声音以及路途形成牢固的记忆。所以,马能够识途。

【例题三】

(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文言文阅读(共10分)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

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紫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轴鼠画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谩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

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参考注释】东安:县名,在今湖南省境内。作鼠一轴:画了一幅装裱好的题材为老鼠的

画。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词。(4分)

第7页共23页

(1)壁:(2)俄而雪骤:

(3)漫悬王壁:(4)则踉跄逐之

答案:(1)家庭聚会(2)不久,不一会儿(3)介词,在(4)跌跌撞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中文画线句子。(4分,每小题2两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答案:(1)”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2)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

一只不是这样的。

3.文中的画多次掉到地上,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漫悬于璧”可以看出县令是一个怎样的

人。(2分)

答案:原因:因为画太逼真了,猫以为是真的老鼠,总把画扑到地上了;鼠目寸光的人。

译文

咏雪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

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

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

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镉,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一轴鼠卷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鼠图并装裱成卷轴,献给县令。县令起初不知

道爱惜它,随意的把这幅画挂在墙上。每天早晨经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

上,多次拄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

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跳起来追赶那幅

鼠画。于是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许多的猫,没有不这样的猫。(县令)到这时候,才知道这

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

第8页共23页

【习题一】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嗪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

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

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

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

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腰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

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清也。"居

五日,桓侯体痛"吏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下面各句加点词古今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居五日,扁鹊复见。B.北山愚公……倒山而居

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D.阡陌变通,鸡犬相闻

2.将"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译为现代汉语。

3.把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4.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整个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

1.B

2.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3.1-9句为第一层;10-11句为第二层;最后两句为第三层。

4.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

批评帮助。

【习题二】

第9页共23页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期中考试)文言文阅读(共10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

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

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

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

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曾子杀彘》

【注释】1曾子:曾参,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孔子的弟子。2彘(zhi):猪。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今子欺之子:儿子

B.逐烹彘也烹:煮

C.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

D.卜车司|之弓|:拉,拿拉

答案:A"子"是称呼"你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其子随之而泣

A.人不知而不愠

B.博学而笃志

C.相委而去

D.学而不思则罔

答案:C

【解析】例句中的"而"做修饰,A项表转折,B项表然后,C项表修饰,D项表转折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共4分,每小题2分)

第10页共23页

(1)过目不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答案:(1)朋友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2)你回去,我回来时为你杀猪。

4.成人语言行为对孩子影响很大,作为父母和长辈,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

欺。结合甲文中朋友的行为和乙文中曾子夫妇的行为,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2分)

答:甲文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在中午,但是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既

然承诺了别人就要遵守约定。

乙文曾子的妻子答应从市场回来之后给儿子杀猪,最后没有食言,把猪杀了煮了吃。曾子

夫妇给孩子做了信守承诺的好榜样。

译文

甲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

不再引唉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

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

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捅鹑讼嘣纪,却丢下我先走了「元方

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止午,止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

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

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

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

与儿子开玩笑。儿子H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

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

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习题三】

第11页共23页

(雅礼集团上半学期期中考)文言文阅读。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

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

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

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十钱。自堂而出,随步辄

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

而来。"老人俄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睨之沥之

无厌靖君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侵晨而起;而钱不湿

B.闭目以授乞者/徐以杓酌油沥之

C.其一犬坐于前/尝射于家圃

D.或人从之求丐者/两狼N并驱如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康肃问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2)老人俄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从【甲】【乙】两文中你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第12页共23页

参考答案:L斜眼看;下滴;满足;供给、资助。2.Q3.(1)康肃公问道:你也知道

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不也很精湛吗?(2)老人不久就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没

收,钱财被充入国库。4.甲:熟能生巧,卖油翁倒油和康肃公射箭的技术都是通过长久的

练习而练就的;乙:通过对汉室老人吝啬的描写和他钱财被充公的结局告诉我们为人不要

太吝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译文: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比,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

夸。(有一次),(他)曾经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

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

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

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

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脸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

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

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

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出自文言文《汉世老人》,其古诗原文如下:

汉朝的时候有个人,年纪大了却没有孩子。家里非常有钱,但他生性吝尚。衣食粗

劣,(平时总是)天一亮就起床,天黑了才睡觉;他经营产业,聚敛钱财从不满足,目己

也不舍得花钱。有的人向他乞讨,他又推辞不了时,便到屋里取十文钱,从厅堂往外面

走,边走边往下扣减。等到走出门后,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闭着眼睛将钱交给乞丐,一

会又反复叮嘱说:"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以至别人仿效着

都来向我要钱。"老人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没收,钱财充入国库。

【习题四】

(雅礼教育集团下学期期末联考)(14分)

第13页共23页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日: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日: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

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

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趴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

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天瑞》

【乙】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

见虎,下泽则见蛇,殆①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②焉。夫有贤而

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

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③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④为不祥也!"

【注释】①殆:大概,恐怕。②与:在其中。③如:至L往。④曷:同"何",什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因往嶙之告知,开导

B.苕屈伸呼吸如果

C.归召晏子而问之回来

D.上山则见虎就

答案:B

解析:若:你,你的

2.用现代汉语解释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若屈仲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3分)

②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3分)

答案:①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第14页共23页

②(国家有)有贤德之人(国君)却不了解他,是一不祥;了解了却不使用他,是

二不祥;使用了却不信任他,是三不祥。

3.同为劝说着的身份,“晓之者"和"晏子"的性格特点有什么区别?(2分)【甲】

【乙】两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寓意?(4分)

答案:"晓之者":关心他人、耐心诱导;晏子机智灵活,言语巧妙,善于把握机会向君

主进谏。寓意:【甲】不要庸人自扰,不要为不需要担心的事情而过分担忧;【乙】为

政,要举贤任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译文:【甲】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

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

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者睡天空里活动,怎么还

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

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

么。”那人乂说:“如果地陷卜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枳的土块罢

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

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

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乙】齐景公出外打猎,在山上看见了老虎,在沼泽又看见了蛇。回去之后,他召见并询

问晏子:"今天我去打猎,上山就看见老虎,下沼泽就又看见了蛇,这大概就是一般人所

说的不吉利的预兆吧!"晏子回答说:"一个国家有三种不吉利,而你刚才说的都不在其

内。国家的不祥是:有贤人却不知道,这是第一不吉利;知道了却不能任用,这是第二不

吉利;任用了却不能信任,这是第三不吉利。所谓不吉利,就是像这样的事情。今天大王

上山看见老虎,山本来就是老虎的窝呀;下沼泽看见蛇,沼泽本来就是蛇的洞穴呀!到老

虎窝看到老虎,到蛇穴看到蛇,这是很正常的,怎么说是不吉利呢?"

第15页共23页

【习题五】

(长郡教育集团初中课程中心初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惊弓之鸟

异日者①,更羸②与魏王处京台③之下,仰见飞鸟。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

④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嬴曰:

"此孽⑤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

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⑥也。"

【注】①异日者:昔日,从前。②更赢:战国时的名射手。③京台:高台。④虚发:

虚拉弓弦,不放箭。⑤孽:幼鸟。⑥陨:坠落。

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更赢谓魏王曰对……说

B.臣为王目I弓虚发而下鸟指引

C.先生何以知之知道

D.故疮痛也原来的

答案:B.

解析:引:拉开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与例句祖同的一项是(2分)

例:其飞徐而鸣悲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C.其一犬坐于前

D.意将隧而攻其后也

第16页共23页

答案:D

解析:例句中"其"的意思是它指大雁代词。A.其:其中;B.其:这,那;C.其:其中;

D.其:它,代词,故选D,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更羸曰:"此孽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更赢说:"这鸟是遭过殃(受过箭伤)的。”

(2)老伤没好那么惊惧的心就没过去。

4."惊弓之鸟”这个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2分)

答案:在某件事情上吃过亏于是就老害怕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的人,告诉我们遇事不能惊

慌,要避实就虚,沉着冷静。

解析: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原指以巧制胜,现以“惊弓之鸟”来形容受过惊

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ε。反过来说,它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光明高落,品行端

正,方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俗话说的"未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就是这个道理,也

是与做贼心虚恰恰相反的意思。

【文言文译文】

从前,更赢和魏国国王在一个高台之上,仰望看见飞鸟,更嬴对魏王说:“我可以为

您(表演)拉(空)弓发虚箭但使鸟掉下来。"魏王说:"是吗,射箭的技术可以达到这

种程度吗?"更赢说:"可以。”

一会,有大雁从东边飞过来,更赢用虚发使(大雁)掉下来了。魏王说:"。浼

的技术可以达到这种程度。"更嬴说:"这鸟是遭过殃(受过箭伤)的。”魏王说:

"先生你怎么知道呢?"回答说:"它飞得慢并且鸣叫的声音悲凉。飞得慢的原因,是有

第17页共23页

旧伤,鸣叫悲凉的原因,是离群的时间很长了。老伤没好那么惊惧的心就没过去。听到弓

弦的声音,努力舞动翅膀往高处飞,老伤发作就掉下来了。"

【习题六】

(中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褂惺9。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

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骰狡渲,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

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

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C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聊斋志异》

越人遇狗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掉尾人言日:"我善猎,与若中分。"越人喜,引而俱归,食

以粱肉,待之礼以人。狗得盛礼,日益倨(十),猎得兽,必尽啖乃已。或嗤越人日:

"尔饮食之,得兽尽啖,将何以狗为?”越人悟,因与分肉,多自与。狗怒,啮其首,断

领足,走而去之。夫以家人豢(huan)狗,而与狗争食,几何不败也!

—选自《伯牙琴》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2分)

A.缀行甚远:连续,紧跟

B.既取相向:凶狠注视的样子

C.食以粱肉:吃

D.必尽啖乃已:停止

第18页共23页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后狼止面前狼又至

A.引而俱归

B.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C.家无井而出溉汲《穿井得一人》

D.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或嗤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尽啖,将何以狗为?"

4.《越人遇狗》中狗与《聊斋志异》中的狼有什么相似之处?从《越人遇狗》这则故事,

你能得出什么启示?(6分)

1.C

2.B

3.(1)其中一只狼在积薪中打洞,打算从隧道进去攻击屠夫身后。

(2)有的人讥笑越人说:你喂它饮食,捕猎的动物狗全吃掉了,那狗用来十什么?

4.两者都非常贪婪,狡诈,凶狠。启示:对贪婪狡诈的势力不能姑息,到自己无法容忍之

时,就会自取其祸的,此乃养虎为患。

复习任务

【童生试】

千金求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渭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

第19页共23页

捐五百金?■涓人对日:■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

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解释下面加点词。(9分)

①请求之()②君漕之三月()

③反以报君()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⑤于是不能期年()⑥千里之马至者三()

2、翻译下面句子。(8分)

①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②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1、①请:请让我;请允许我。②遣:派遣。③反:通‘返",返回。④安事:怎能

⑤满一年⑥泛指多数

2.①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的代价去买一匹千里马。

②天下的人必然知道君主您会真心买马的。

3.这则寓言口」以启发我们,人才就好比是千里马!

只要认定你所需人才的价宜,发出悬赏,自然会有“千里马"被你寻到。

文章翻译

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的代价去买一匹千里马。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还是买不到千

里马。大王的侍卫对国君说:"您把买马的任务交给我吧!君主派他出去了三个月,买到

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是死的,他用五百两金子买了那匹马的头,返回kok电子竞技君主。君主大怒,

说:"要你买活马,为什么用五百两金子买死马?"侍卫回答说:"死马都要用五百两金子

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然知道君主您会真心买马的,千里马现在快要到了。"此后不

到一年的时间,接连有好几个人领着千里马来见国君。

趣味延伸

第20页共23页

1、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青少

年。

2、千里马名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唐?韩愈《马说》

3、古代的名马

赤兔一吕布、曹操和关羽都骑过

爪黄飞电一曹操

的卢——先属张武,后刘备转刘表,终属刘备,刘备送宠统

乌雅一项羽

【乡试】

(长郡郡维第一次月考)古文阅读(共10分)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华歆避难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迫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

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比定华、王之优劣。

1.对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表述有误一项是()(2分)

A.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离开)B.线、王朗俱乘船避难(都)

C.元方入门不顾(顾及)D,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就)

答案:C

解析:C选项里的"顾"是"回头看"的意思。其余选项加点字表述正确。

第21页共23页

2.下列加点字"之"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友人惭,下车引之。

A.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B.学而时习之,可以为师矣

C.吾欲之南海,何如D.孔子云:"何陋之有"

答案:B

解析:"下车引之"与"学而时习之"中的"之"都代词,起到指代的作用。A选项中的

"之"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C选项中的"之"识动词,为“到"、"往"之意。

D选项的"之"为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答案:

1)不是真君子。『捅鹑讼嘣汲鲂,却丢下别人自己先离开了。

2)既然已经接纳了他上船安身的委托,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卜他呢?

解析:"人"指品德操行、守信义、有才干的人。如《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泰无

人,吾谋适不用也。"非人:人格不高,不够君子,略同于现代口语"不够朋友"、"不

够意思",骂人的意味较轻,最好不要直译为“不是人”。

4.阅读选文,你是如何看待元方"入门不顾”的?(2分)

答案:

1、元方既以"无信、无礼"痛责友人,而自己面对友人"下车引之"却入门不顾,实也

是无礼的表现。

2、元方时年只有七岁,入门不顾显其正直。

3、元方时年只有七岁,对待事物还不能十分完善,入门不顾,情有可原。

第22页共23页

解析: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展开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第23页共23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kok电子竞技: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