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无机化学01 元素周期表.ppt_第1页
课件无机化学01 元素周期表.ppt_第2页
课件无机化学01 元素周期表.ppt_第3页
课件无机化学01 元素周期表.ppt_第4页
课件无机化学01 元素周期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kok电子竞技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kok电子竞技:文档简介

1、第 1 章 原子结构和 元素周期表,Chapter 1 Atomic Structure and 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基本特征、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概念。 2.了解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掌 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取值范围。 3.熟悉 s、p、d 原子轨道的形状和方向。 4.理解原子结构的近似能级图,掌握原子核外电子 排布的一般规则和 s、p、d、f 区元素的原子结 构特点。 5.能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了解元素性质、原子半径、 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本章教学要求,1-1 道尔

2、顿原子论 1-2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1-3 原子的起源和演化 1-4 原子结构的玻尔行星模型 1-5 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模型 1-6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7 元素周期表 1-8 元素周期性,本章教学内容,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简史 古代希腊的原子理论 道尔顿(J. Dalton) 的原子理论- 19世纪初 卢瑟福(E.Rutherford)的行星式原子模型-19世纪末 近代原子结构理论-氢原子光谱,1-1 道尔顿原子论, 古希腊原子论 Democritus(460-370 B.C) 内容: 宇宙由虚空和原子构成; 每一种物质由一种原子构成; 原子是物质最小的、不可再分的、永存不变

3、的微粒。,道尔顿(J. Dalton) 的原子理论 - 19世纪初 道尔顿原子论要点: 每一种化学元素有一种原子;同种原 子质量相同,不同种原子质量不同;原 子不可再分;一种原子不会转变为另一 种原子;化学反应只是改变了原子的结 合方式,使反应前的物质变成反应后的 物质。,道尔顿原子论的试验基础是对化学物质的定量测定。 18世纪中叶,一系列定量定律的发现: 1785年 拉瓦锡质量守恒定律; 1797年 李希特当量定律; 1799年 普鲁斯特定比定律; 1805年 道尔顿倍比定律。,道尔顿原子论的重要贡献:, 道尔顿提出了原子量的概念,并用实验测定了一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道尔顿用符号来表示

4、原子,是最早的元素符号。图1-2中他给出的许多分子组成是错误的。这给人以历史的教训要揭示科学的真理不能光凭想象,更不能遵循道尔顿提出的所谓“思维经济原则”,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不会因为人类或某个人主观意念的简单化而改变。, 为贝采里乌斯原子量和元素符号奠定了坚实的基。蟮赝贫嘶У姆⒄。,贝采里乌斯原子量(1818和1826),1-2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1-2-1 元素、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 1-2-2 核素、同位素和同位素丰度 1-2-3 原子的质量 1-2-4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量),1-2-1 元素、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元素: 具有一定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的原子称为一

5、种(化学)元素。 原子序数: 按(化学)元素的核电荷数进行排序,所得序号叫做原子序数。,元素符号: 每一种元素有一个用拉丁字母表达的元素符号。在不同场合,元素符号可以代表一种元素,或者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也可代表该元素的1摩尔原子。,1-2-2 核素、同位素和同位素丰度,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 的原 子(的总称)。 元素:具有一定质子数的原子(的总 称)。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 子(的总称)。,同量异位素:核子数相同而质子数和中 子数不同的原子(的总 称)。 同中素:具有一定中子数的原子(的总 称)。,稳定核素,不稳定核素,核素,自然界的元素,单核素元素,多核素元素,已知的

6、核素超过2000种。 有两类核素:一类是稳定核素,它们的原子核是稳定的;另一类是放射性核素,它们的原子核不稳定,会自发释放出某写亚原子微粒(、等)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在自然界,有的元素只有一种稳定核素(不计人造放射性同位素),称为单核素元素,有的元素有几种稳定核素(半衰期特别长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也常称作稳定核素),称为多核素元素。,通常用元素符号左上下角添加数字作为核素符号。核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是该核素的原子核里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称为该核素的质量数,即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如,具有相同核电荷数、不同中子数的核素属于同一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里占据同一个位置,互称同位素。如:,某元素的各种

7、天然同位素的分数组成(原子百分比)称为同位素丰度。 例如,氧的同位素丰度为: f(16O)=99.76%,f(17O)=0.04% f,(18O)=0.20%;,某而单核素元素,如氟,同位素丰度为:f(19F)=100%。 有些元素的同位素丰度随取样样本不同而涨落,通常所说的同位素丰度是指从地壳(包括岩石、水和大气)为取样范围的多样本平均值。若取样范围扩大,需特别注明。,1-2-3原子的质量,以原子质量单位u为单位的某核素一个原子的质量称为该核素的原子质量。1u等于核素12C的原子质量的1/12。有的资料用amu或mu作为原子质量单位的符号,在高分子化学中则经常把原子质量的单位称为“道尔顿”(

8、小写字首的dalton)。,1u等于多少?取决于对核素12C的一个原子的质量的测定。最近的数据是: 1u=1.660566(9)10-24 g 核素的质量与12C的原子质量1/12之比称为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核素的原子质量,量纲为一。,1-2-4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长期以来称为原子量)。根据国际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1979年的定义,原子量是指一种元素的1摩尔质量对核素12C的1摩尔质量的1/12的比值。这个定义表明: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是纯数。,单核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等于该元素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多核素元

9、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等于该元素的天然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加权平均值。,加权平均值,加权平均值就是几个数值分别乘上一个权值再加和起来。对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这个权值就是同位素丰度。,加权平均值,用Ar代表多核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则: Ar=fiMr,i 式中: fi 同位素丰度; Mr,i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国际原子量和同位素丰度委员会每两年公布一次最新的原子量。 我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先生是测定原子量的专家。至今,IUPAC的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先后采纳了7个由张青莲先生的研究组提供的相对原子质量数据。,1-3 原子的起源和演化,1 宇宙之初 2 氢燃烧、氦燃烧、碳燃

10、烧 3 过程、e过程 4 重元素的诞生 5 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是非,1-4 原子结构的波尔行星模型,1-4-1 氢原子光谱,1-4-2 玻尔理论,1-4-1 氢原子光谱,“光谱” (spectrum)一词是牛顿根据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得到红、橙、黄、绿、青、蓝、紫而提出的。,自然界的连续光谱,实验室的连续光谱,红 橙 黄 绿 青 蓝 紫,到185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基尔霍夫和本生发明了光谱仪,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 光谱仪可以测量物质发射或吸收的光的波长,拍摄各种光谱图。光谱图就像“指纹”辨人一样,可以辨别形成光谱的元素。,H,He,Li,Na,Ba,Hg,Ne,然而,直到本世纪初,人们只知道物质

11、在高温或电激励下会发光,却不知道发光机理;人们知道每种元素有特定的光谱,却不知道为什么不同元素有不同光谱。,氢原子光谱,氢光谱在可见范围内有四根比较明显 的谱线:一条红、一条青、一条蓝、一 条紫,通常用H、H、H、H来表 示,它们的波长依次为656.2、486.1、 434.0、410.2nm 。,氢原子光谱的特征:, 不连续光谱,即线状光谱; 从Ha-H频率有明显的规律性。 1883年J.J.Balmer发现谱线的频率 服从如下 经验公式:,后来,里德堡(J.R.Rydberg 1854-1919)把巴尔麦的经验方程改写成如下的形式:,RH为里德堡常量, 实验确定为1.096 77107 m

12、-1 。,对于氢原子的可见区的四条谱线: n = 3 红 (H) n = 4 青 (H ) n = 5 蓝紫 ( H ) n = 6 紫 (H ),爱因斯坦的光子学说 普朗克的量子化学 氢原子的光谱实验 卢瑟福的有核模型,1913年,28岁的Bohr在,的基础上,建立了Bohr理论,1-4-2 玻尔理论,Bohr 理论的主要内容,1、行星模型 假定氢原子核外电子是处在一定的线性轨道上绕核运行的,正如太阳系的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 这是一种“类比”的科学思维方法。因此,玻尔的氢原子模型形象地称为行星模型。,2、定态假设 假定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在轨道上运行时具有一定的、不变的能量,不会释放能量,这种状

13、态被称为定态。 能量最低的定态叫做基态;能量高于基态的定态叫做激发态。,据经典力学,电子在原子核的正电场里运行,应不断地释放能量,最后掉入原子核。如果这样,原子就会毁灭,客观世界就不复存在。 因此,定态假设为解释原子能够稳定存在所必需。玻尔从核外电子的能量的角度提出的定态、基态、激发态的概念至今仍然是说明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基础。,3、量子化条件 玻尔假定,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不是连续的,而是分立的,在轨道上运行的电子具有一定的角动量(L=mvr,其中m电子质量,v电子线速度,r电子线性轨道的半径),只能按下式取值:,n叫做量子数(quantum number), 取1,2,3,等正整数。轨道角

14、动量的量子化意味着轨道半径受量子化条件的制约, 图中示出的这些固定轨道, 从距核最近的一条轨道算起, n值分别等于1,2,3,4,5,6,7。根据假定条件算得 n = 1 时允许轨道的半径为 53 pm, 这就是著名的玻尔半径。,4、跃迁规则 电子吸收光子就会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激发态,反过来,激发态的电子会放出光子,返回基态或能量较低的激发态;光子的能量为跃迁前后两个能级的能量之差,这就是跃迁规则。,可以用下式来计算任一能级的能量及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放出光子的能量:,解释了 H 及 He+、Li2+、B3+ 的原子光谱; 对其他发光现象(如光的形成)也能解释; 说明了原子的稳定性; 计

15、算氢原子的电离能。,玻尔理论的成功之处:,玻尔理论的不足之处:,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不能解释氢原子光谱在磁场中的分裂; 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的光谱。,1-5 氢原子结构(核外电子运 动)的量子力学模型,1-5-1 波粒二象性 1-5-2 德布罗意关系式 1-5-3 海森堡不确定原理 1-5-4 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1-5-1 波粒二象性,波的微粒性,Plank 的 量子论 Einstein 的光子学说 电子微粒性的实验,光子的动量:,动量是粒子的特性,波长是波的特性,因而上式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数学表达式,这表明,光既是连续的波又是不连续的粒子流。,1-5-2 德布罗意关系式,19

16、27年,年轻的法国博士生德布罗意(de Broglie 1892-1987)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大胆地假定:所有的实物粒子都具有跟光一样的波粒二象性,引起科学界的轰动。,这就是说,表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关系式不仅是光的特性,而且是所有像电子、质子、中子、原子等实物粒子的特性。这就赋予这个关系式以新的内涵,后来称为德布罗意关系式: =h/P=h/mv,1927年,Davissson和Germer应用Ni晶体进行电子衍射实验,证实电子具有波动性。,1-5-3 海森堡不确定原理,微观粒子不同于宏观物体,它们的运动无轨迹可言,即在一确定的时间没有一确定的位置。 对于一个物体的动量(mv)的测量的偏差(mv)

17、和对该物体的位置(x)的测量偏差(x)的乘积处于普朗克常数的数量级。即:x p h/(4),海森堡不确定原理: 对于一个物体的动量(mv)的测量的偏差(mv)和对该物体的位置(x)的测量偏差(x)的乘积处于普朗克常数的数量级。即: x p h/(4),例:氢原子核外电子的玻尔半径是52.9pm;它的运动速度为2.18107m/s,相当于光速(3108m/s)的7。已知电子的质量为9.110-31kg,假设我们对电子速度的测量准确量v=104m/s时,即: (mv)=9.110-31104kgm/s =9.110-27kgm/s,这样,电子的运动坐标的测量偏差就会大到: x=5.27310-35

18、kgm2s-1/9.110-27kgm/s =579510-12m= 5795 pm 这就是说,这个电子在相当于玻尔半径的约110倍(5795/52.9)的内外空间里都可以找到。,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电子,已不再遵守经典力学规律,它们的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只有一定的空间几率分布,即电子的波动性与其微粒行为的统计性规律相联系。因此, 实物的微粒波是概率波, 性质上不同于光波的一种波。波动力学的轨道概念与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机会最多的区域相联系。,1-5-4 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量子力学( 波动力学)模型是迄今最成功的原子结构模型, 它是1920年以海森堡(W .Heisenberg 1901-197

19、6)和薛定谔(E.Schrdinger 1887-1961)为代表的科学家们通过数学方法处理原子中电子的波动性而建立起来的。,该模型不但能够预言氢的发射光谱(包括玻尔模型无法解释的谱线), 而且也适用于多电子原子, 从而更合理地说明核外电子的排布方式。,Schrdinger方程,1. 波函数和四个量子数,方程中既包含体现微粒性的物理量 m ,也包含体现波动性的物理量; 求解薛定谔方程, 就是求得波函数和 能量E; 解得的不是具体的数值,而是包括 三个常数(n, l, m)和三个变量 (r,)的函数式n,l,m (r,) ;,数学上可以解得许多个n, l, m (r,), 但其物理意义并非都合理

20、; 为了得到合理解, 三个常数项只能按一 定规则取值,这样就得到n, l, m三个量 子数。,有合理解的函数式叫做波函数(Wave functions),它们以n, l, m 的合理取值为前提。,波函数 = 薛定谔方程的合理解 = 原子轨道,四个量子数, 主量子数 n, 磁量子数 m, 自旋量子数 ms, 角量子数,n=1, 2, 3,(1)主量子数 n, 与电子能量有关。 n越大,电子运动 离核的平均距离越远,能量越高;, 确定电子出现几率最大处离核的距离;,对于氢原子,电子能量唯一决定于n:,取值:, 正整数。,不同的n值,对应于不同的电子层:,n: 1 2 3 4 5 电子层符号: K

21、L M N O ,取值: , , n-1 表示电子云的形状,即原子轨道的形状。 l 值: 轨道符号: s p d f 轨道形状:球形 亚铃形 花瓣型,(2)角量子数l :,l 也表示电子所在的亚层。 在多电子原子中l与n共同决定电子运动的能量。,(3)磁量子数m: 取值: -l0+l 表示电子云即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不同伸展方向。例:,l =p轨道 m:-,0,+ 表示p轨道在空间有三个伸展方向:px、py、pz,l=2 d轨道 m:-2 ,-1, 0, +1,+2 表示d轨道在空间有个伸展方向: dxy、dxz、dyz、dx2-y2、dz2 n 和l相同的轨道能量相同,这些轨道称为简并轨道或等价

22、轨道。 p轨道有3个简并轨道。 d轨道有个简并轨道。,思考题: 当n为3时, l ,m 分别可以取何值?轨道的名称怎样?,(4)自旋量子数ms:ms=1/2,表示电子运动的自旋方向。自旋只有两个方向:顺时针、逆时针。即同一轨道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自旋向上:,自旋向下:,自旋量子数 ms的实验测定:,2. 核外电子的可能运动状态,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运动,自旋运动,n l m ms,与一套量子数相对应(自然也有1个能量Ei),思考题: 第二层中的8个电子你可以分别用四个量子数表示它们的运动状态吗?,思考题: 1. 对3s电子来说,下列表示法中正确的一组量子数是( )? A (3,0,0,

23、+1/2) B (3,0,1,+ 1/2) C (3,1,1,+1/2) D (3,1,0,+1/2),A,2. 下列电子的量子数合理的是( )? A (4,3,0, +1/2) B (4,3,4+1/2) C (4,2,3, +1/2) D (4,1,4, +1/2),A,3. 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直角坐标( x,y,z)与球坐标(r,)的转换,变量分离,坐标变换,将Schrdinger方程变量分离:,R n, l (r) ,y n, l, m ( r, q, f ) =,Y l,m ( q, f ),径向波函数,角度波函数,波函数角度分布图,波函数的角度部分图Yl,m(q,f)与主量子数无

24、关,如:1s,2s,3s其角度分布图都是完全相同的球面。 Yl,m(q,f)的球极坐标图是从原点引出方向为(q,f)的直线,长度取Y的绝对值,所有这些直线的端点联系起来的空间构成一曲面,曲面内根据Y的正负标记正号或负号。并称它为原子轨道的角度部分图。,R(r),波函数径向分布图 : (以氢原子的1s, 2s, 3s 轨道为例),取不同的r值, 代入波函数式中进行计算, 以计算结果对r作图。例如, 氢原子1s轨道的 R(r) = 2e-r,曲线怎样绘得 ?,曲线含义:,离核越近, 这些 s 轨道的R值越大。,4. 电子云, 2 (r,) = R 2 (r) Y 2 (,), 2可以反映电子在空间

25、某位置上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大。锤怕拭芏。,以黑点的疏密表示概率密度分布的图形叫做电子云。,综合了角度部分和径向部分,1s轨道,2s轨道,2px轨道,电子云图:,电子云角度分布图,氢原子核外电子的D函数图象,D=4r2R:离核r “无限薄球壳”里电子出现的几率。,1-6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 (电子排布),1-6-1 构造原理 1-6-2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电子排布),1-6-1 构造原理,1.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根据光谱实验结果有一下三条规律: (1)n 值相同时,角量子数 l 越大,轨 道能级越高。 例:E(ns) E(np) E(nd) E(nf ),(2)l 值相同时,主量子数 n 越

26、大,轨 道能级越高。 例: E(1s) E(2s) E(3s) E(4s ),(3)n和 l 都不同时有时出现能级交错。 能级交错现象出现于第四能级组开始的各能级组中。 例: E(4s) E(3d) E(5s) E(4d) E(6s) E(4f ) E(5d),Pauling近似能级图,2. 构造原理(电子填充三原则),(1)能量最低原理 基态原子是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 电子在核外排布时,应尽先分布在低能级轨道上, 使整个原子系统能量最 低。,(2)Pauli不相容原理 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或,在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它们的自旋方向相反。,(

27、3)Hund 规则 在 n 和 l 相同的轨道上分布的电子,将尽可能分占 m 值不同的轨道,且自旋平行。 即:基态多电子原子的电子在等价(简并)轨道上排布时,则尽量以自旋相同(平行)分占等价轨道。,例: C原子,共有个电子,可能的排布为:,X,X,1s 2s 2p,构造原理,随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如下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叫做构造原理。,(Pauling近似能级图顺序),随核电荷数递增,电子每一次从填入ns能级开始到填满np能级,建立一个周期,于是有: 周期: ns开始np结束 同周期元素的数目 第一周期:1s2 第二周期:2s,2p8 第三周期:3s,3p8

28、第四周期:4s,3d,4p 18 第五周期:5s,4d,5p 18 第六周期:6s,4f,5d,6p 32 第七周期:7s,5f,5d,. ?,1-6-2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电子排布),原子的电子组态(又称电子构型)是一种标示形式,这种形式能反映出该原子中所有电子占据的亚层轨道。 例: 氩原子(Z=18)的基态电子组态标示为: Ar 1s2 2s2 2p6 3s2 3p6,表:基态电中性原子的电子组态,1 氢H 1s1 2 氦He 1s2 3 锂Li He 2s1 4 铍Be He 2s2 5 硼B He 2s22p1 6 碳C He 2s22p2 7 氮N He 2s22p3 8 氧O He

29、 2s22p4 9 氟F He 2s22p5 10氖Ne 1s2 2s22p6 11钠Na Ne 3s1 12镁Mg Ne 3s2 13铝Al Ne 3s23p1 14硅Si Ne 3s23p2,15磷P Ne 3s23p3 16硫S Ne 3s23p4 17氯Cl Ne 3s23p5 18氩Ar 1s22s22p63s23p6 19钾K Ar 4s1 20钙Ca Ar 4s2 21钪Sc Ar 3d14s2 22钛Ti Ar 3d24s2 23钒V Ar 3d34s2 24铬Cr* Ar 3d54s1 25锰Mn Ar 3d54s2 26铁Fe Ar 3d64s2 27钴Co Ar 3d74

30、s2 28镍Ni Ar 3d84s2,不符合构造原理,价层电子,价电子层,“电子仁”或“电子实”,周期系中有约20个元素的基态电中性原子的电子组态不符合构造原理。,元素 按构造原理的组态 实测组态 (24Cr) 1s22s22p63s23p63d44s2 1s22s22p63s23p63d54s1 (29Cu) 1s22s22p63s23p63d94s2 1s22s22p63s23p63d104s1,半满全满规则: 当轨道处于全满、半满时,原子轨道能量低,体系较稳定。,(42Mo)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45s2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

31、64d55s1 (47Ag)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95s2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5s1 (79Au) 1s24s24p64d104f145s25p65d96s2 1s24s24p64d104f145s25p65d106s1,例:26号Fe的电子排布为: 1s22s22p63s23p64s23d6,主量子数整理:,1s22s22p63s23p63d64s2,特别注意填充时和填充后最外层和次外层的能级顺序,P44-45 表1-4:基态电组态中性原子的电子,1-7 元素周期系,1-7-1 元素周期律 1-7-2 元素周期表,1-

32、7-1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 : 随核内质子数递增,核外电子呈现周期性排布,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递变。,1-7-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 自从1869年门捷列夫给出第一张元 素周期表的100多年以来,至少已经现 700多种不同形式的周期表。人们制周 期表的目的是为研究周期性的方便。研 究对象不同,周期表的形式就会不同。,维尔纳长式周期表: 是由诺贝尔奖得主维尔纳(Alfred Werner 1866-1919)首先倡导的,长式周期表是目前最通用的元素周期表。,维尔纳长式周期表,周期: 维尔纳长式周期表分主表和副表。主表中的15行分别是完整的第1,2,3,4,5周期,但是,第6、7行不是完整

33、的第6、7周期,其中的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被分离出来,形成主表下方的副表。,族: 周期表中的元素每一列为一族。 根据其结构又分为主族(A族)和副族(B族)。,主族:族数=ns+np电子数。 例: 16号S:最外层结构为3s23p4 A 17号Cl:最外层结构为3s23p5 A 副族:B-B 族数=(n-1)d+ns电子数。 例:25号Mn: 1s22s22p63s23p63d5 4s B B、B族:族数=(n-1)d10后ns的电子数 例:29号Cu: 1s22s22p63s23p63d10 4s1 B,区: 长式周期表的主表从左到右可分为s区,d区,ds区,p区4个区,有的教科书把ds区归入d

34、区;副表(镧系和锕系)是f区元素。,周期表中区的划分: 最后一个电子填充在什么类型的轨道上,就是该元素所在的区。 A、A:s区; A-A:p区; B- B 、:d区; B、B:ds区; 镧系、锕系(超长周期):f区。,结构分区,s 区ns12 p 区ns2np16 ds区(n-1)d10ns1-2 d 区(n1)d110ns12 (Pd无 s 电子) f 区(n2)f114(n1)d01ns2,非金属三角区: 周期系已知112种元素中只有21种非金属(包括稀有气体),它们集中在长式周期表p区右上角三角区内。,1-8 元素周期性,1-8-1 原子半径 1-8-2 电离能 1-8-3 电子亲和能

35、1-8-4 电负性 1-8-5 氧化态,元素周期性最基本的内容是: 随原子序数递增,元素周期性地从金属渐变成非金属,以稀有气体结束,又从金属渐变成非金属,以稀有气体结束,如此循环反复。,1-8-1 原子半径,原子的大小可以用“原子半径”来描述。原子半径的标度很多,各种不同的标度,原子半径的定义不同,差别可能很大。,金属半径: 金属晶体中相邻两原子核间距的一半。 共价半径: 非金属元素单质中相邻两原子核间距的一半。 范德华半径: 稀有气体的单原子分子晶体中,相邻两原子核间距的一半。,Atomic radii (in pm),Source:Wells A F,Structural Inorgani

36、c Chemistry,5th edn.Clarendon Press,Oxford(1984).,变化规律: 主族元素:从左到右 r 减。 从上到下 r 增大。 过渡元素:从左到右r 缓慢减。 从上到下r略有增大。,1-8-2 电离能,基态气体原子失去电子成为带一个正电荷的气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第一电离能,用 I 1表示。 由+1价气态正离子失去电子成为带+2价气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第二电离能,用 I 2表示。,E+ (g) E 2+ (g) + e- I 2,E (g) E+ (g) + e- I 1,例:,I 1 I 2 I 3 I 4,同族总趋势: 自上至下减小,与原子半径

37、增大的趋势一致。,同周期总趋势: 自左至右增大,与原子半径减小的趋势一致。,1-8-3 电子亲和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获得一个电子变为气态一价负离子放出的能量叫做电子亲和能。 负离子再得到一个电子的能量变化叫做第二电子亲和能。 电子亲和能常以E为符号,单位为kJ/mol(或eV电子伏特)。,例: O (g) + e - O- (g) E1= 141kJ . mol-1 O- (g) + e - O2- (g) E2= -780kJ . mol-1,电子亲和能是气态原子获得一个电子过程中能量变化的一种量度,与电离能相反,电子亲和能表达原子得电子难易的程度,元素的电子亲和能越大,原子获取电子的能力

38、越强,即非金属性越强。,表1-5 主族元素的电子亲和能/kJmol1 H 72.9 LiBeBCNOFNe 59.8 23 122 0.07 141322 NaMgAlSiPSClAr 52.9 4412074200349 K CaGaGeAsSeBrKr 48.4 3611677195325 RbSrInSnSbTe IXe 46.9 34121101190295 CsBaTlPbBiPoAtRn 45.5 50100100,1-8-4 电负性,1932年,泡林提出电负性的概念,用来确定化合物中的原子对电子吸引能力的相对大。╟)。 电负性的标度有多种,常见的有Mulliken标度(xM),

39、 Pauling标度(xp)和Allred-Rochow 标度(xAR)。,最经典的电负性标度是泡林标度。假定氟的电负性为4.0,作为确定其他元素电负性的相对标准。,电负性的周期性,H 2.1 Li Be B C N O F 1.0 1.5 2.0 2.5 3.0 3.5 4.0 Na Mg Al Si P S Cl 0.9 1.2 1.5 1.8 2.1 2.5 3.0 K Ca 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Ga Ge As Se Br 0.8 1.0 1.3 1.5 1.6 1.6 1.5 1.8 1.9 1.9 1.9 1.6 1.6 1.8 2.0 2.4

40、 2.8 Rb Sr Y Zr Nb Mo Tc Ru Rh Pd Ag Cd In Sn Sb Te I 0.8 1.0 1.2 1.4 1.6 1.8 1.9 2.2 2.2 2.2 1.9 1.7 1.7 1.8 1.9 2.1 2.5 Cs Ba La-Lu Hf Ta W Re Os Ir Pt Au Hg Tl Pb Bi Po At 0.7 0.9 1.0-1.2 1.3 1.5 1.7 1.9 2.2 2.2 2.2 2.4 1.9 1.8 1.9 1.9 2.0 2.2 Fr Ra Ac-No 0.7 0.9 1.1-1.3,电负性标度不同,数据不同,但在周期系中变化规律是一

41、致的。电负性可以综合衡量各种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电负性依次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电负性依次变小。,一般认为: 非金属的电负性大于2.0,金属的电负性小于2.0。(但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 F 元素为4.0,非金属性最强。铯的电负性最。鹗粜宰钋。,1-8-5 氧化态,1. 正氧化态 绝大多数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态等于它所在族的序数。但氧通常为-1和-价,氟没有正氧化态,IB族铜、银、金的最高氧化态则全超过+1,已知的最高价分别为+4,+3和+5。,80年代出现的钇钡铜氧高临界温度超导体中,铜呈+2和+3两种氧化态。,2. 负氧化态 非金属元素普遍可呈现负氧化态。它们的最低负氧

42、化态等于族序数减8。 过去认为金属不可能呈现负氧化态,但在金属羰基化合物的衍生物及一些新型化合物中,呈负氧化态的金属不是个别例子。,例:在Mn2(CO)10中锰的氧化态为零(其中CO可看成电中性分子),则在羰基化合物衍生物 Mn(CO)5中,可认为锰呈1氧化态。 在1974年有一个叫Dye的美国人合成了一种晶体,并证实其中半数钠原子呈1氧化态,该化合物中另一半钠原子则逐个地被封闭在一种叫做穴醚的笼状分子中,为Na+离子)。,P61-65 习 题,1-25;1-32;1-35;1-44 1-23;1-14;1-26;1-28;1-31;1-36;1-42;1-42,第 2 章 分子结构自学思考题

43、,1. 共价键有什么特征?为什么有哪些 特征? 2. 键、键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情况 下形成键或键? 3.四个共价键理论的核心是什么?主 要不足是什么?,第 2 章 分子结构自学思考题,4.分子间作用力的种类?分别存在何 种分子之间?对物质的性质的影响? 5.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有什么关系?,课堂练习,在 l=2 的电子亚层中有几条原子轨道? A 1 B 3 C 5 D 7 在多电子原子中,下列各电子具有如下量子数,其中能量最高者是( )? A (2,1,0,-1/2) B (2,1,0,-1/2) C (3,1,1,+ 1/2 D (3,2,-2,- 1/2),D,下面所示的电子排布式中,有些是激发态, 其中在返回到基态时放出最大能量的光子是( )。 A 1s22s22p1 B 1s22s23s1 C 1s22s14d1 D 1s22s22p13s1 给出40号元素锆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并指出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Zr: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25s2 五周期,B族,d区,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